周银芳
无论走向何方,故乡都是我心灵的港湾;无论年龄多大,故乡都是我常思的殿堂。我写过故乡的天、故乡的山、故乡的河及故乡的炊烟和木房,忽然想起还要写写故乡的路,这不只是因为我眷恋故乡的一草一木,更重要的是故乡的路关乎乡亲们的生活出路。修大路、修好路是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而故乡之路的每一次巨变,都给家乡带来喜人的蜕变。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的故乡的第一条路正如先生所言,是爷爷那一辈与四处逃生而来的乡亲们共同走出来的。解放前夕,爷爷带着一家人,从外省逃荒要饭来到闽北山区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山坳落脚。全家人拿着一把砍柴的长刀和几柄粗笨的锄头,与陆续来谋生的乡亲们沿着山坳向较平缓的山坡走去,边走边砍除两边的杂草荆条,走出一段路后,便用锄头翻土为田。大家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开出了两华里的黄土路,各家也翻挖出了一些田地。待进村入户的人不断增加后,大家又沿着山坡往深山里不断开路造田,越往山里走路越难开,用了三年时间,好不容易开出了近六华里的土路,形成了一个有20多户人家的村落。这条土路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烂泥成潭,走在泥土路上的行人,泥浆裹满裤脚,经常摔了个狗啃屎。为行走方便,村里人都学会了扎草鞋,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有一、二双草鞋。炎热的晴天,穿草鞋透气,脚丫子凉爽舒适;下雨天,穿草鞋不怕雨渗泥沾,防滑防摔。为便于行走、干农活,村里人除重大节日或外出访亲走友,大多数日子都是穿着草鞋,因而外村人称我们村为“草鞋村”,讥讽我们穷的只能穿草鞋。由于村里人过的日子很穷,加上路十分难走,很长时间以来,村里的姑娘都急着往外嫁,小伙子基本上娶不到媳妇,光棍汉越来越多。村里人做梦都想修一条好路,盼望日子过得好些,早日甩掉“草鞋村”的绰号。小时候的我与长辈一样,日思夜想村里能有一条好路,家里的生活赶紧好起来。长大后才知道,那个年代广大农村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但与解放前农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因为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问题还是得以解决。就我们村而言,村里多为茅屋和木房,但总算是有房;各家的田多是山田瘦地,但总拥有自家的田地;路虽然是土路,但总有一条供人行走的谋生之路。乡亲们虽然朝思暮想村里有一条好路,但却没有嫌弃这条泥土路,大家心里都知道,这是全村人年复一年一步步走出来的路,是一条生存之路。
 
 
修路需要大量资金和原材料,这对日子过的紧巴巴的村里人来说是难上加难的事,但再难也阻挡不了村里人渴望修好路求幸福的梦想。终有一天,村里人抓住了一个大机遇,在一次县、公社、生产大队(村)三级扩干会上,县领导要求各地帮助找找适合建水库的地点,我们村也就是生产大队负责人直接站起来回答:“本村就有很适合建水库的地点。”他向参会人员大致讲述了建库的理由,县领导一听感到我们村建库条件还不错,便说要组织人对我们村进行重点考察,并要求每个公社都提一个建库点,拿出一个建库方案,待专家和县里研究后再决定。经过各方反复研究,县里最终决定在我的家乡建一座集灌溉、发电为一体的水库。建水库要淹没村里三分之二的田,上级问村里要什么补助,村里经过多次协商,提出了“一举两策”的要求。“一举”就是修水库时,顺带帮助村里把路拓宽,修成沙石路,长度由近六华里延伸到近十华里,一头连着县城的公路,一头连着水库,宽度由二米拓宽到四米。“二策”的第一策就是允许村里在另一半山坡划一块地,用于新建第二个自然村,同时允许村里人不要抽劳力建水库,而是去拓荒造田;第二策就是水库淹没处的草药、木材、竹子砍伐卖掉后的资金由村里作为集体周转资金;水库建成后养殖的鱼、虾等水产品按一定比例分成给村里;允许村里每年间伐一些木材卖给县林业部门,出售所得资金归村里集体所有,村民如有人盖新房,经批准可砍伐使用山中的木材。上级认为,村里的要求合情合理,既解决了建库赔偿的难题,又解决了长期困扰村里的修路问题,而且建水库本身就需要有一条路直通水库的堤坝,借力修路是最省钱省力的好事。水库建成了,路修宽修好了,扩建第二自然村就水到渠成,至于其它要求,也都是为了村里的长远发展,于是便批准了村里的要求。集全县之力,经过三年的奋斗,水库建成了,泥土路变成了又长又宽的沙石路,新开垦出来的耕地比原先还多出了三分之一,每年间伐木头以及建库时所采摘草药的出售,所获资金成为村里的流动金,为村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沙石路虽然有时会把行人的脚底弄疼,但已是巨大的进步,不再像泥土路那样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来往出行确实方便了许多。此后,清晨总能看到许多青壮年男子或是挑着担子外出赶集,或是扛着农具下地干活,或是驮着油锯上山伐木,双脚在沙石路上踏出坚定有力的步伐,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夕阳西下,外出辛劳而作的村民沿着沙石路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那些住茅屋的人全部住上了木房,有些木房的主人还在住房四周用砖石砌起围墙。改造成沙石路后,村里变得整洁了许多,空气也好了起来,村里也再没有人穿草鞋,从此甩掉了“草鞋村”的帽子。路好走了,水库建成了,上级来指导工作的领导也多了,外地来参观水库的人络绎不绝。路好走了,极大方便间伐木头及采摘草药往县里出售,集体资金积累逐步增加,按照县里和公社出大头,生产大队(村)出小头的出资方式,村里建起了小学和诊所,结束了建村以来未有学校和无人看病的历史。随着村里道路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地的姑娘也就陆续嫁入了村里,整个村的人气逐渐旺了起来。沙石路印刻下乡亲们辛劳的脚步,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条乡亲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奠基路。
 
 
村里的路虽然好走了,但沙石路还是极不平整,走起来不舒服,走的多了,沙子还会溜进鞋里,很是碍脚,况且沙石路承载手扶拖拉机还可以,通汽车就跑不起来了。于是,乡亲们总想修一条更宽敞的沥青路。修建沥青路比由泥土路改建沙石路需要更多的资金,虽然村里储备了一些集体流动资金,但只够村里办些小事和日常开支,远不够修建沥青路的需求。村里人急切想修成沥青路,但乡亲们知道,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一次大机遇,同时还要能够把握、运用好这场机遇。充满智慧的乡亲们像抓住县里建水库的机遇一样,同样抓住了改革开放这千年难遇的天大机遇。改革开放后,全国大多数农村把全部的山和土地都承包给各家各户,没过几年,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集体经济依旧如初,有的村里没有一点村財成了空壳村,有的甚至成了负债村,想为村民办一点公益事业都无能为力。我们村从以往集体有些钱好为村民办事中受到启发,在分山分地过程中,把土地全部分给了村民承包,但留了些山地为集体所用。这一决策使得村集体每年都能从卖木头和草药中获得一定的资金,加上水库的管理权也下放到村里,上级不拨管理费,水库里水产品出售的资金归村集体所有,全当作管理费的补偿。这些都为村里今后的借鸡生蛋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村里负责人多次探讨如何筹到足够的资金修建一条双行道沥青路,集思广益后做出以水库和集体山林经营权为条件,引进外资修建道路,承包者按比例每年返回一些资金给村集体,以保证村财收入有增无减。来谈投资的商人都以为,原来这条路本来就是连着水库的,进山砍伐木材、采摘草药也需要走这条路,把这条路修好了更有利于经营水库和山林,纷纷表示同意提出的方案,最终通过投标,由一家实力较雄厚的企业中了标。这家企业不仅获得了水库和集体山林的经营权,还办起了木材加工厂和草药收购公司,原料从集体山林和村民承包的山林中获得,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家良心企业,几年间不仅修建了一条长十华里宽九米的标准双行沥青路,还额外出资为村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安装了路灯。沥青路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各种车辆可以轻松驶入村庄,带来了外面新鲜事物,也带走了承包商的产品和各家各户的农产品;沥青路拉近了家乡与外界的距离,水库不仅养殖鱼虾,还建成了旅游景点,游客逐年增多,家乡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沥青路的建成带动了村里的发展,村财收入稳步增长,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民们由衷地感到,宽敞平整的沥青路才是一条真正的致富路。
村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从不满足于现状。乡亲们从媒体上得知,这个村家家户户住着自己盖的楼房,开着自己买的轿车,那个村有不少人在村里开工厂、办企业的消息,认为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大家从村里几十年发展变化过程中认识到,靠山吃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感到水库后面一座座大山有着挖掘不尽的宝藏,村里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沥青路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村里的发展,但村里要真正腾飞起来,还需要提升道路质量,在开发资源、转化资源上下功夫,在打造新型农村产业,建立有利于保证村财和农民收入的混合制企业上下功夫。村里雇人去寻找新的资源,功夫不负有心人,派出去的人终于发现了两大资源,在深山中发现了茧石矿,在水库那座山的背面发现了一个大瀑布,在瀑布下面有一条若隐若现约有五华里的溪流。村里将这一发现报告了上级,经有关权威部门考察,茧石矿含量高、品相好,瀑布观赏性强,溪流改造后可作为漂流场所,与水库连为一体将成为很有吸引力的风景点,县乡两级都想参与这两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资源是村里发现的,上级也同意村里一同参与开发。村里决策者敏锐地觉察到这是村里真正腾飞的良机,为把握好这个机遇,他们顺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构建矿业、林业、草药、旅游四大产业的方案,矿业村里只占少量的股份,其它产业由村里主导,采取混合制办法,适当吸收其它企业参与,这个方案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上轮中标的那家企业合同期已满,企业家的善举感动了村里,被村里授予荣誉村民,村里同意他的企业和村民一起入股林业、草药、旅游三家公司,当然这家企业资金较雄厚,股份也更多些。经过几年的使用,沥青路到了炎热天易软化,下雨天易打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缺点已暴露出来。随着四大公司的运营,来往的车越来越多,重型车辆也逐年增加,沥青路因承载能力有限受到损害,急需改建成水泥路。改建水泥路所需的资金不少,县乡明确说不会出资为村里建水泥路,但告诉了村里一个政策,就是马上要新修建一条高速路,需占村里集体所有的一片山林,有关部门会拨给村里一笔补助款,是要补助款,还是要求拨款单位修建水泥路,由村里决定。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从长远考虑,村“两委”做出了以修水泥路替代补助款的决定,同时要求建高速路时要建一个互通口,直接连接到水库。这样村里就有了两条路,一条连接着省道,另一条连接着高速路,高速路和水泥路修成后,道路量的变化和质的提高,促进了四大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整个村取得了惊人的飞跃,村财数倍增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人口也多了起来,第二个自然村迅速形成,按照统一规划盖起了新的钢筋水泥框架房,翻建成全县一流的小学,建起了养老院,大多数家庭都买了小轿车,村民既是种地的农民,又是企业的股民。外出谋生的大中专生陆续回到村里,成为村企的骨干,有的还自创公司当老板。整个村完成了由低学历、低收入、低技能的传统农民向高学历、高收入、高能力的新型农民转变,村里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连接国道和连接高速的两条水泥路,在村民的心中就是村里的腾飞之路。
随着历史的发展,故乡从一个无名的小山坳变成了远近闻名、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了广大农村发展的正确途径。故乡的每一次变迁都与故乡之路变化紧密相连,乡亲们从无路走出了生存之路、奠基之路、致富之路和腾飞之路,为子孙创造了幸福乐园,为农村的未来树立了榜样。故乡的路看似是走出来了,其实第一步是逼出来的,是逃荒要饭的生活逼着先辈们落脚荒无人烟的山坳开路造田;再就是闯出来的,面对布满荆刺的荒山野岭,没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是走不出生存之路的;但最关键还是想出来的,思路决定出路,正是村里决策人在一次又一次机遇面前集思广益,想出了让上级和村民都满意的借力发展的举措,才修出了一条比一条更宽广的路,带动了村里的加快发展。因此,故乡的路从本质上说是乡亲们心路的外化。一逼二闯三想,这“三字经”帮助乡亲们开辟了一条又一条促进全村走向辉煌的路,但愿也能帮助其它村和广大读者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正确的发展之路。
条条道路通北京,愿像故乡那样成功的千千万万的村发展之路,能够全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愿世人用智慧铺成的心路,能为民族复兴之路的腾飞做出无私的奉献。

 

故乡的路带动了家乡的发展,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故乡的路曾一次次送我到远方,又一次次接我回村见爹娘。故乡的路像一根无形的红线牵着我的心,引动了我的乡恋乡愁,让我始终记得在那条遥远的地方,有我魂牵梦绕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