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4日12:24 |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和平古镇的“守”与“进”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日,邵武在和平古镇举办“用阅读点亮城市”高峰论坛,拉开了读书日系列活动的帷幕。悠悠古镇,曾经文风炽盛,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曾走出了130多名进士,如今书院在新时代踵事增华,传承弘扬耕读传家的书院精神,发出全民阅读倡议,让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更添书香气。

“在保护中发展,保护为先,修旧如旧,延续历史文脉;在发展中保护,突出活化利用,引入文艺演出、民俗活动等,让千年古镇焕发时代光彩。”邵武市领导说。

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古镇

和平古镇有1400多年历史,拥有近300幢明清民居建筑,被誉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一条600多米的青石板古街,素有“福建第一街”之称,近百条鹅卵石巷道,随形就势而成“九曲十三弯”,近300栋青砖灰瓦的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闽北特色,文化积淀深厚,被不少专家誉为古建筑保护的典范。

“古镇能够保持如此完好的风貌,是20年来接续努力的结果。”和平镇党委书记熊立说,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和平古镇考察,为古镇擘画了发展蓝图。20年来,一任接着一任,古镇坚持保护第一,先后投入5亿多元,矢志不移推进保护开发工作。

从2003年起,古镇先后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仪三、李浈等团队,编制《和平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和平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去年再次邀请李浈团队进行新一轮规划论证、修编,划定核心区0.43平方公里,对核心区范围内199处古建筑全面摸底,按照文保单位、重点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分时修缮。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在李浈团队指导下,利用当地10多名老工匠,以绣花微改造功夫,对核心区内20多处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性和开发性修缮,全力保留古镇原真形态。”熊立举例说,他们将颓圮的和平福兴店修缮后,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出和平枫岭窑烧制瓷器技艺,以及当地古法用竹造纸工艺。“当然,一些社会资本也可进入,如与闽台建筑师团队开发的十天茶宿、大众茶馆打茶里等等,都是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小镇现在有各式各样民宿100多间,让古镇更有烟火气。”

与此同时,深入阐发积淀在古镇肌理中的文化精髓。古镇文化底蕴深厚,黄峭文化、书院文化、张三丰文化等璀璨纷呈,特别是书院文化,和平书院是中国最早的私家书院之一,开启了宗族办学的先河,古镇还拥有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们将以文铸魂,以旅兴镇,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让游客随时都能触摸文化脉搏,汲取传统文化丰厚滋养。”熊立说。

让古镇焕发时代新光彩

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和平古镇文化生命力,是摆在古镇人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活化利用。”熊立一语点破答案。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保护,焕发千年古镇新活力。

在古街上,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例子不在少数。“和老爷一家”文创园原是古镇粮站12栋仓库,修缮改造后,建设了和平时光体验馆、文创生活体验馆等,文创园提炼耕读传家等“家”文化主题,打造“和老爷一家”本土文化IP,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打开传统文化,圈粉无数,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之一。

文创园,也为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扇窗。村民陈岳看中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租了其中一栋仓库,张罗老和平豆腐家宴,既是和平饮食文化的展示地,又是游客大快朵颐的美食场所。

文化“活”起来,让深藏于古镇的古韵古风重焕光彩。从2019年开始,和平戏院顺势推出文艺演出,将古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搬上舞台,串演和平书院“状元返乡”、县衙署的“县衙判案”等内容,丰富了旅游内涵。

借力数字技术,古镇还在酝酿打造文旅IP——和平灵境,推出沉浸式演出、VR体验馆、5G剧院等项目,打造线上旅游消费新场景,目前正与同济大学、熵链科技合作,完善建设方案。同时,与厦门大学、福工科技等数字化研究团队合作,让古建筑上“云”,借力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更具亲和力,丰富游客体验。

经过20多年耕耘,和平古镇名声渐隆,近年来接连获得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等金字招牌。“在保护古镇古街建筑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一方面在古镇整体风貌上做文章,通过美化、花化、绿化、彩化等工程,扮靓整座古镇;另一方面在外围培育农旅、茶旅、体旅等新业态,让周边的动与古镇的静相得益彰,推动旅游兴镇。”熊立说。(赵锦飞 刘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