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俞 杰
 
田一俊,字德万,号钟台,福建大田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出生于一书香世家,一俊幼时,聪慧伶俐,勤奋好学,6岁能书写笔势遒劲的大字,父亲要求他每日记诵数千字,因此他12岁就能写出漂亮的八股文,深得知县李偕器重,15岁时被补为县学弟子员,22岁获乡试第一名,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从七品文官)。隆庆四年擢升为翰林院编修、侍读(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后奉召入宫,撰修玉牒(编修皇族族谱),升国子祭酒(最高学府教育行政长官)。
 
 
田一俊从小就有志于经世济民的治国大业,认为“大丈夫当为宇宙第一等人”。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奉命出使淮藩,藩王馈赠他金器、象牙等礼品,他一概不受。田一俊敢于直谏时弊,居官期间,前后上有《回天变正人心疏》《用财疏》等奏章,特别是在《用财疏》中,大胆直谏九点建议:一慎取用,二省浮费,三汰冗员,四惩脏吏,五核边费,六止侈靡,七清异教,八议钱币,九端好尚。认为“人主捐内帑以济军国之用,则民裕国昌”。反过来,“靡外府以供耳目之娱则财匮而民怨”。提出“量民置官,量官受事”的精减官僚建议,对贪官污吏为所欲为,则大声亟呼:“狼不去,羊不蕃(繁衍)。”这些切中时弊的建议,传扬开后,一时震动朝野。
田一俊治学处事不徇私情。在任国子祭酒时,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关心爱护学生,常与学生促膝谈论家国之事,言辞恳切,诲人不倦,学生们对田一俊敬如父母。
 
 
万历四年(1576年),首辅张居正父亲去世,其不奔丧行孝道,朝臣吴中行、赵用贤等上书弹劾其有违纲常。张居正矫旨将吴中行、赵用贤等捉拿杖击。田一俊偕翰林院侍讲赵志皋、修撰沈懋学等官员上疏《纳二臣正议许大臣归葬以敦礼制》营救吴、赵二人,并与王锡爵等讽劝张居正。为此,触怒了张居正,赵志皋等人被贬逐,田一俊以病先期告归。至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田一俊才得以召回,官复原职。万历十七年,田一俊升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副长官、正三品)兼侍读学士,后任左侍郎。
田一俊在朝为官时,一直对家乡情况非常关注,写有《大田县修学记》《遗爱祠碑记》《大田县新建尊经阁记》等文章,时大田设治不久,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食盐紧缺是一大问题。为此,田一俊通过调查,写成《大田盐法议》奏章,上报朝廷,经朝廷恩准,在大田设立盐行,解决了大田百姓的食盐问题。
田一俊晚年萌发遁世之想,在诗中表达厌恶宦海、归隐田园的情怀。但多次上疏引退均未获准,因此精神憔悴,身体衰弱,于万历十九年病逝于京城。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诏赠他为礼部尚书,谥文洁先生。其灵柩归葬于大田县城东门外杨树林。田一俊一生为官清廉,“禔身严苦,家无赢赀”。其著有《钟台集》十二卷传世。《明史》入编“田一俊传”。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