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名人故事——爱国尽责的郑性之
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俞 杰
郑性之,字信之,号颜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宋乾道八年(1172年)生,家世清贫,从小勤读,曾在朱熹门下求学,得赏识,更加发奋苦读。郑性之年轻时家住吉庇巷,据民间说法,每年祭灶日,灶君会上天向玉帝禀奏人间善恶之事,百姓便于此日祭灶,祈求灶君多言善事。有一年祭灶日,郑性之因家贫,便向巷口肉店老板娘赊肉用于祭灶,肉店老板回家后,知道此事,大发雷霆,冲到郑家,从锅中“取熟肉而去”。郑性之无奈之下,只好画了一匹马,并说“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便将画烧了祭灶。
宋嘉定元年(1208年)郑性之中状元,官任承事郎(八品文散官)又历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掌府州军事的官员)。嘉定六年入京言事,他首论应推崇经学以教太子;次论立国的根本在于人才,人才所以能立国,在于气节;三论钱法、边防、军政等事。受到宋宁宗重视,升为秘书省正字(掌校对典籍、订正讹误),嘉定八年改任秘书郎(掌图书经籍及校写)。他上奏说:“今日之忧不在垂亡之金,而在于蒙古与中原崛起之群盗。”并根据当时兵权过分集中于朝廷,导致国力日衰的状况,提出:“当择二三大帅,边防之事悉以付之,规模一定,行之必能成功。”他还建议精选数十名精忠报国的志士长久担任边境郡守,以巩固边防。翌年,兼任尚书右郎官(尚书下属官员),请求外放,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嘉定十二年召为左侍郎官,上奏建议从严处置贪官。嘉定十三年,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又转任将作监(负责宫室等建筑,兼领百工)。此间,太子未立,郑性之向宁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得到采纳。嘉定十六年,任右文殿修撰,赣州知州。翌年,理宗即位,郑性之以集英殿修撰,出任隆兴府(今南昌)知府。宝庆三年(1227年),迁宝章阁待制(以备访问、典守文物,四品),升任江西安抚使(朝廷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后因病请求休养,乃提举玉隆万寿宫(闲职)。绍定六年(1233年),进敷文阁待制,出任建宁知府。端平元年(1234年),升任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同年,金国在元军和宋军的联合进攻下败亡。宋军收复开封、洛阳、商丘等地。八月,蒙古兵至洛阳,宋军南撤。此时,郑性之建议:广开言路,巩固边防,抚绥遗民,收拾人心,积蓄力量,徐图恢复。理宗赞成,升其为左谏议大夫兼侍读。他接着建议:先宽法令,与民生息,培养国力,再收复中原。不久,升任端明殿学士。端平三年,郑性之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之后命其兼同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机构副长官),郑性之力辞,理宗不允。时淮东总领吴渊入朝奏事,被御史(掌监察)唐璘弹劾。理宗欲留吴渊,郑性之密奏不可,曾为郑性之学生并受其提携的唐璘,反疑恩师郑性之袒护吴渊,劾郑性之“宽懦多私”。但郑性之不争辩,还认为唐璘所言正是自己的弱点。后唐璘得知真相,也后悔自己的轻率。嘉熙元年(1237年)郑性之辞相位,改任资政殿大学士、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因郑性之一直请辞,改为提举临安府洞宵宫,后加观文殿大学士致仕(退休)。
郑性之晚年居福州,宝祐三年(1255年)去世。后赠少傅(荣誉衔、一品,本意指帝师或太子师),赐谥“文定”。传世著作有《端平奏议》《宋编年备要》。《宋史》有其传。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