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双瑜《晴耕雨读》
 
陆永建
 
 
当我阅读叶双瑜的《晴耕雨读》(福建人民出版社)时,便有了一种喜悦和充实,这是一种来自于深入学习的丰盛体验。叶双瑜是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领导干部,古今中外的典籍著作、忙碌充实的工作生活,乃至身边的世事人情,都是他学习的场所和对象。诚如书名所言:如农夫晴耕雨读,不敢懈怠。这不仅是他的自况之言,也是他几十年书卷不离、文笔不辍的真实写照,是他“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的诠释。于他而言,学习从来不是外显于身的应付手段和炫耀资本,而是内化于心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学习获取的广博知识、探索分析的思考习惯、逻辑辩证的思维能力,赋予了他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宏观视野和辽阔胸襟,使他的文章自然流露出一股豁达敞亮的真挚情怀。
 
 
在叶双瑜这里,学习就是这样一种随时随地随事的生发,无论是基层调研、工作研究、世态观察,还是人情忆念和艺文赏鉴,都体现出“在实践中学习”的勤勉和坚韧:走访厦门、泉州、三明、龙岩、南平等地进行商务专题工作调研,深入革命老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查,奔走各地检查行政服务标准化改革……他这个“坐不住”的人,总是在撸起袖子挽起裤脚走遍八闽大地,走入工厂车间、走进田地乡野的“躬行”过程中,考察最真实的资料,发现最根本切实的问题,探讨最趋势前瞻的策略。
 
 
他的文章没有细碎的情绪私语或庸碌的片断记录,而是对外贸易总额测算、生产产值和比增率比较、项目趋势前瞻、载体平台分析,以及各种对政治经济形势、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思潮变革的梳理和解析。正是因为具备了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智慧,他自如运用“厚德载物”“笃行致远”等形而上的理论,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学习效果。
 
 
实践的学习不仅需要躬身的调查研究,更需要求索的精神、思考的习惯,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才能达到经验的总结提炼和理论的发挥应用。这正是叶双瑜始终坚持并不懈追求。他在实践中所见、所感、所闻,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探索和深邃的思考:到厦门、泉州开展外经贸工作调研时,思考着全省外经贸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应对的新问题;到长汀考察企业发展,思考“干部作风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到闽西开展“拉练”工作检查,思考联系基层、密切群众的党风建设……思考在他这里,是态度,是能力,更是一种习惯,所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闪现出思想的光芒。
 
 
叶双瑜的文章没有繁缛铺排的修辞营造和绮丽精巧的意象堆砌,只有详细扎实的数据、生动形象的资料,以及各种科学辩证的理论,由内而外体现出朴实沉稳的冲淡从容,这与他的性情是相融相通的:因为博闻好学,所以善用党史文献、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时政新闻等各类材料,即使在谈“三严三实”等活动时,也不乏国家领导人经典言论、戚继光抗倭传说、自己亲身经历,以及《松窗梦语》古史等精彩穿插,从而使论道说理尤显生动深刻;因为认真严谨,所以引文用典特别精准,纵然翻阅《闽西日报》等报纸杂志,也特别注意到一文前后“五梅(枚)拳”的用法不一致,遂亲自查考《上杭县志》等相关史料,认真分析论证二字的来源出处和含义用法,从而让观史评世更得真相妙谛。而他在忆念人事、赏鉴书文时流露出的那份看似水波不兴,实则深涌绵延的情韵尤为感人。如他说自己的母亲:“当母亲得知我和妻儿孙女回家,特地换上了折印清晰的枣红色小花新衣服,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看上去还抹了点油。”寥寥数语勾勒出乡土亲人的简约素朴和厚意深情;他评杨绛先生与众不同的特点是“把人当作书来读”,一语道破其中精粹。
 
 
所谓“文品即人品”,此时看来,确是恰如其分,叶双瑜的文字正如其为人一样,踏实严谨,从容有度。读他的文章似有晓暮高山听流水的沉静,又有晨昏清泉撷秋叶的清宁,平实中有情趣,简朴中含深情。明代思想家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美文从来都是与人品相连,撰字著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修养性情的经历。如果说,躬行实践是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探索追求就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那么树业立志,正是学习的本质与内核,也是著述的要义和根本。
叶双瑜以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追求,以对自我综合素质的自觉重视和对个体道德素养的严格要求。在坦率真诚、广博明睿的品性修养中,形成了简约质朴、深沉从容的文风。品读他的文章,不仅深受其文字的感染,更感动于这份精神的高节。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