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闽北光泽县地处闽赣边陲,由西北入闽的第一县。四面高山环绕县境,是个典型的山区县。
当地人口由闽越土著人和历代中原入闽的客家人组成,一代代的相处融合,生产生活的相互促进,文化习惯的改变,形成当地独有的风俗文化,以及小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清版《光泽县志》“风俗”篇开头:“人性旷真,俗尚朴素。”自古以来当地人心淳厚,民风纯朴,特别是四时的年节文化风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引人注目,很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
 
 
古时人们都是使用农历,来计算时间日子。清版《光泽县志》“风俗”篇记载了当地从农历年初到年尾,四时年节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元旦,正月的元日,就是现在的春节初一。家家挂钟馗像于庭中,谓之“辟邪除魅”。门上春帖以红纸书联,还有色纸缕金钱或花草人物遍贴于厅柱门庭,谓之岁钱,“以著更华彩之意”。“五鼓爆竹开门”,家家放炮后,家中先焚香,男女穿着新衣,顺序先谒拜天地贺新年。然后才开家门,向左邻右舍道贺新年。说是过去有纷争的邻里通过新年互贺,旧有的怨恨也冰释殆尽。各家备有礼物,走访亲友,请新女婿,喝酒吃肉庆贺。当地民谣曰:“贺岁喝到初五六,有酒也无肉。新年正月,“各坊迎神”。城中当时8个坊轮流从初二开始迎接福神降临,龙灯挨家拜。有钱人家或庙会招戏班看大戏,演赣剧和当地三角戏,庆祝升平。沿街装饰楼台,夜点花灯,龙灯、狮灯、茶灯、船灯、花灯、蚌壳灯等灯舞闹年一直到元宵。立春,常在正月,接春在当地是大节,一年之际在于春。时辰一到,家家户户放炮,摆上供桌供品。用白菜和葱蒜等绿叶长青的菜用红线扎起,以示“迎春接福”“新春大吉”之意和春天万木兴荣的好兆头。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兴办祭祀活动。“上元观灯”,初十至十五特别是元宵节张灯结彩,鼓乐花灯,彻夜不息。十五过后,“里塾就学”,家人的子侄后辈开始择吉日延师课以诗书,农工商贾各开始就业。当地谚语:“烧讫上元纸,各人安生理。”
 
 
“二月惊蛰”,这天当地人用石灰撒在家中房子的柱磉上,“谓可避百虫”,可起到防潮防蛀防霉等作用。春社社日这天,“各乡举社祭,以祈丰年”。二月十五为花朝日,民间“有扑蝶之游”。春风扑面,阳光明媚,许多女子到花园或郊外赏花扑蝶游玩,及聘者选此为吉日嫁娶。“三月三日”,当地人家取泉水酿酒,“云是日转冬水,酒可过伏天犹不坏”。这天的水最好,还是冬水,如开春的水酒会酸。“清明祭扫”,“登山祭扫先莹”。一家或一族长辈率队登山,为祖墓劈草开路,清扫坟头,挂纸于坟树上,并摆上肉酒糍等供品进行祭扫。家中包文子,即清明果做供品,清明祭扫根据家资而定丰盛。清明自扫祭先人,还有近祖、远祖,与族人一起做,最后合家合族在家和祠堂中吃团圆饭,谓之“吃清明”。清明祭扫一般前三后七,是定期。不能拖过谷雨,说是过了谷雨再祭,先祖魂灵尝不到,所以当地有谚语云:“过了谷雨闭墓门。”新坟祭扫则在春社前,云:“新坟不过社。”“五月五日”,端阳日,又称天中节。“取菖蒲艾葛藤悬门户,谓可压鬼禁蛇”。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悬挂葛藤,插上艾草。家家备节茶,上山采百草回来煎汤一家人饮用,谓可驱百病。轮流用药水洗浴,说是可以避疮毒。切蒲根泡酒加朱砂雄黄调服,说是可以去病延年益寿。还有用酒涂脚或喷酒家中周围,可以防蛇解毒。裹角黍,又称包棕子,节前家家“用箬叶裹米而熟之,名曰角黍”。妇人“采胜”,以红色纱为袋盛符,以五色绒做方胜,绣蔬菜蒜艾虎等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于背上,呼为宝娘。当地“端午竞渡”,八坊各出一舟,为龙舟竞渡。彩旗沿岸,摆酒肉为选手壮行。并悬赏利物,为当地富户捐赠,胜之谓夺标。六月六日,月日俱阴,当地风俗以鸡酒相送,谓食之可去阴气。各家牵狗去河中先浴去臭,以除家中秽气。七月七日,为七巧节。民间“以面做饼,谓之巧饼”,给家中儿女吃,吃了会聪明。以竹缚为层楼,饰之以彩纸,绘上牛郎织女像“谓之巧楼”,立于家中人会生巧。还有“量桥”,即走桥风俗活动。“中元祀先”,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在家中净室立先人神位,上供诵经。在街巷要冲处或野地点香烛和烧金银纸锭敬送鬼神,让亲人不受鬼神打扰。“中秋赏月”,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要进行秋祭,家家要做圆饼祭亲人。因为月圆时节,秋日霜降,人生死两隔,有凄怆之心。同吃圆饼,有生时同赏月过节一般。民间还有“掏瓜卜子”“摸秋”“祭月神”等习惯,文人则有相聚吟诗弹唱,品酒赏月至夜半之举。“重阳登高”,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民间有“过了重阳再无节”之说。当地人“饮朱萸黄酒,谓可避邪”。还有文人名士携酒登高,感怀人生,以鱼酒相酬,以诗互和。“十月祭墓”,是月亦祭墓,“一如清明之仪”。家家这天用彩纸糊为衣服,拿到墓上焚烧,“谓之送寒衣”。天气渐凉,以表在世亲人的关切之意。“冬至祀先”,这天“作米之丸以祭”。敬供家中神龛上的先人灵位,然后一家人再吃。民间还说这天做豆腐最好,可放很久不坏。“岁除酬岁”,岁末这几天,家家扫尘,打米磨糕作糍,亲友之间互酬酒肴,赠过年食品,说是岁仪。二十三四为过小年,民间祭灶神。谓之请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辞岁除夕”,大年三十,家家团聚,吃年夜团圆饭,饮酒作乐。说吉利话,长辈给小辈包钱,谓之“压岁钱”。招新女婿上门家宴,以示至亲与家人父子无异。“守岁至旦”,是夜富家烧炭火,围炉燃烛鼓乐饮酒通宵达旦。贫家烧松光一家围之,笑语欢声到天亮,“谓之守岁”。
 
 
光泽古时年月的风俗,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直接主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除夕守岁,不论贫富人家都会围炉守到天亮。民间说是老天爷五更前会洒钱给人间,守的人都有一份,当然这是虚幻之言,而人们却为此守一份吉利,以此祈求来年生财,日子富足。如元宵节的花灯,是过年城里最大的活动,家家都挂灯,户户都亮堂,街上满是观灯的人。元朝本地著名的诗人危德华观赏光泽城的元宵灯节后,写下了《元宵杂咏》一诗:“杉关兵寝不传烽,花县元宵乐事同。记得汉宫祠太乙,彩楼银烛绛绡笼。”再如七夕量桥风俗,每年七月七晚,当地人要进行量桥,即走桥。城乡男女老少,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这个习俗活动。选择父母桥、夫妻桥、子孙桥三座民间信仰的廊桥,分三年三次走。人们烧香祈祷走过,说是一生就会父母平安、夫妻美满、子孙满堂。还有的风俗有许多人生积极的意义和实用的价值,更为人们流传。如正月十五“烧讫上元纸,各人安生理”,过后人们必须要去忙生理,该读书的读书,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下地劳动的下地劳动,不要沉溺于正月喝酒打牌中,延误了生计正事。如端午备节茶,这时间草药长势最好,药性最强,采回后服用效果最佳。而且留下干药草在家,一年四季备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些古时的年节风俗已渐渐远去。除过年、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大节的风俗外,作为当地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外,其他的节俗都少有再现。但这些习俗是当年中原客家人和当地土著人融合的标志,是当地古时文化方式的见证,保留了古时人们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和生活习惯,透视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是当地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而今,闽北光泽县这些风俗作为传统年节文化项目保存下来,让人们透过这些风俗了解当地人们当时的社会发展、思想理念和生活生产方式,对研究当时光泽人们的思想文化,有很多借鉴作用。有关部门重视保护这些古老的四时年节风俗文化遗产,定时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这些风俗文化研究,传承民间风俗文化,丰富民间文化内容。建议将年节传统的“茶灯舞、三角戏、七夕量桥”等风俗申报为市县级文化遗产项目,确定每项风俗文化的传承人,建立每项风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机制,让这些古老的民间传统风俗文化瑰宝得到传承发展,焕发出更加绚丽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