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晨雾蒙蒙,缭绕着山峰。两边竹林的竹子挺直,竹叶青绿。车子顺着竹林中的水泥硬化村道,蜿蜒地前行,驶向深深的山谷。
这个叫关上的自然村,隶属闽北光泽县寨里镇太银村,离城约110里,是个少数民族村,也是县内西北最边与闽赣交界的地方。有名的火烧关在此,是闻名全县的竹子之乡。
四周青山,山谷最深处就在这里。远远看到竹林中房子新楼旧屋,散散落落地居住着10多户人家。
 
 
我们在一座二层小楼房前面停下,主人雷京海迎出来:“欢迎,欢迎!”
老雷今年58岁,小学文化,畲族人,世世代代都在这里居住。原来家在前面大山里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搬到关上这里。关上这里地僻人穷,山多地少,田不上百亩,因高山气温和日照原因,粮食产量低。毛竹山却有近3000亩,家家户户都有一二百亩竹山。他们家“靠山吃山”,种口粮田,卖竹子、卖笋,加工笋干、笋片、采箬叶等,日子倒过得很殷实。
据太银村党支部书记吴礼财和原村主任雷世鼎介绍,太银是个少数民族村,因为地方偏远,平时这里少有人来。这次是县文化部门要申报非遗“榨笋传统制作工艺”项目,所以请我和县文化馆长吕娇、县电视台总编辑周汝忠、县美术馆副馆长高群等来到这里。老雷家有竹山120多亩,平时靠卖竹和做笋为生,是当地世代相传的笋农。传统做笋工具齐全,手工加工榨笋工艺技术全面,而且家中妻子、女儿都是传承做笋的能手,很具有代表性。
 
 
做笋一般是在清明前后一二个月时间,刚好是有春笋的季节,当地家家户户都抓紧这段时间做笋。他的家门前就有一架传统的木制“笋榨”摆放在那里,这架“笋榨”由笋箱、将军杠、榨轮、木梯、横板等组成。笋箱长宽约1.5米,高约1.2米。旁边屋子是笋加工作坊,放有笋桶、笋锅,笋池、笋炉等一系列工具。他的妻子雷菊英,女儿雷求花等在里面忙碌地烧鲜笋、烤笋干、切笋片,到处弥漫着春笋的清香。
“走,先上山挖笋给你们看!”老雷招呼了一声挑着竹筐就走,我们跟随着他上山,他家的背后就是他自己的竹山。正是清明前后,竹山上的雨后春笋,到处都是,一会他就挖了许多堆在那里。接着他开始表演剥笋壳,只见他拿过一个笋,抽出腰上的柴刀,从梢往下一削,笋外壳破掉,笋梢上又一刀,他两手抓住笋壳往外一掰,一个笋白森森地就在眼前。然后剁掉笋蔸,扔进竹筐里。动作那么利索娴熟,不到1分钟时间就剥掉,真让人惊讶,不愧是笋农。我们在家中买来的笋要剥壳,一个笋有时要剥到10多分钟。这时,他的女儿雷求花也上山来了,我们叫她也表演一下,她接过父亲递上的柴刀,连削了几个给我们看,手法速度都不输他父亲。
 
 
老雷把笋装进竹筐里,用扁担挑下山去。家中做笋主要还有他妻子雷菊英和女儿雷求花,只见她们把整个的笋一个个竖排着放进柴灶大锅里,下圆上尖,造形美观。他说这样烧比较均匀,更容易去涩味。在大锅里沸水煮约二三个小时,他用一根长竹筷由笋底部穿出一个个笋,放进笋桶里。他说笋漂洗个一二个小时就可以,主要是熟笋去碱去色。吃新鲜笋,这样就可以了,用来切片炒吃,或用肉煮吃。如做笋干,就要加工,最麻烦的是做“明笋”笋干。就是清明前后的笋做的笋干,笋选择要求不高,当然越嫩越好。工序是先将煮好漂好的鲜笋一个个装进笋榨箱里,一层摆齐摆好后再铺一层,接着用板铺在上面。再铺,铺满箱后,上面铺上板,加上木条,将笋杠上栓绳在木轮上加紧,在榨梯上调整高低,让箱上压力增大,压榨得里面出水。他说,“榨”很重要,以后每天榨轮上的绳子都要加紧。主要是把笋内的水榨出,里面不会生虫和变色。做“明笋”笋干的笋要榨一个月左右,然后才起笋。将已压得扁平的笋取出,用水洗和刷子刷干净,铺在筛子晒干,约晒几个太阳。或者用木炭炉火,上面加烤筛来烤干。一般100斤清明前的鲜笋可做6斤笋干,清明后鲜笋只能做5斤笋干,所以成本比较大。如做香菇笋干,就比较省事。最好是用清明前的头批笋做,比较短小节少鲜嫩,将笋煮好漂好的笋用刀开边破开,放进笋榨中榨一晚,取出洗一下,烤一晚,烤干就可。做其它阶梯笋、茭笋、笋丝、笋片,就更简单些,都是压榨一下,晒干烤干,要吃时只要泡软拿去炒就可。
最有特点的是他妻子雷菊英端上的“黑笋”点心,又叫咸笋,是当地有名的笋类特色传统小吃。他家平时做了不少,常年用来待客。妻子雷菊英精明强干,能说会道,她说,这笋做法也不相同,要经过“三蒸三晒”工序,是要选清明前的头批笋做,又小又嫩的新鲜笋,放在大锅水里烧熟二三个小时,倒出来漂时间久一些,漂到没有黄色。然后再放到大锅里烧,放上盐、糖、辣椒、桂皮、花椒等煮一二个小时,捞出晒干后,再放在甑里去蒸。接着再晒再蒸,一直将笋干变成软状黑色,用袋子装起来。吃时拿出切成小块状,或切成片用来炒菜。
一个笋能有这么多的做法,让人感叹!老雷家的这些传统榨笋操作技艺,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人类祖先生产生活中的聪明和智慧。
 
 
雷菊英说,每年清明前后用长出的春笋做笋,要忙一二个月。春笋还要看大年小年,大年产笋多,小年产笋少,还有花年,产笋不多也不少。一直到谷雨后还有小笋、苦笋、雷公笋、水竹笋、花壳笋等,是小茎竹长的,把嫩的拔采来,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就可以。冬天到毛竹山挖根部的冬笋,剥开切片炒吃,人称“玉兰片”,也是一笔好收入。
老雷说,过去他们这些笋农在山里做笋,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每年产的笋没人要,加工的笋没处销。挑出去卖辛苦不说,还会亏了本。只自吃又吃不掉,有的只好烂掉。后来有人来收购,价钱不好,中间人要赚一道。笋农守着满山的竹子,却没有办法过好日子。现在好了,这里虽是大山深处,但有电视电信线路进村,有手机信号,可以到处打。村中的水泥硬化道路也通到这里。这里人都通过各种平台,把家中的笋产品推销出去。就拿他家来说,每年家中山上除卖毛竹外,会产鲜笋6-10万斤。他们会卖些鲜笋,做一二百斤明笋干,做六七百斤香菇笋和一部份咸笋,一般都能够销掉,家中光笋这一块收入稳定在1万多元。一些客户会打电话来定购,还有一些人会上门来收购。其中主要是靠今年32岁的大女儿雷求花来营销。大女儿在外读过职校,学过电子专业。她从小看到父母做笋辛苦,而且不好销。家里日子过得一直贫穷,2006年以前家里连个电视机都没有,她心里很难过。她2016年在手机微信上开了个微商平台,取名“火烧关小雷农场”,将山上的春笋冬笋和父母做的笋干、笋片、笋丝、咸笋拍照放在上面展销,没想到很受欢迎。通过朋友转发,买的人不少。外地要货,她用快递寄两三天就到。本地要货的她寄班车带,还有附近人要的货她开车到处去送,一下就到。
妻子雷菊英今年56岁,不仅是当地有名的做笋能手,更是当地的畲家山歌女歌手,年轻时唱畲家山歌远近闻名。当时她应县文化馆吕娇馆长之邀,即兴用畲语唱了一首畲族的挖笋情歌:“上山挖笋挖竹蔸,哥想妹来脸皮厚。如象狐狸要吃鸡,一门心思就想偷。”村书记吴礼财和原主任翻译了一下,大家听了笑哈哈。老雷说,现在生活好了,她一家人很高兴,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平时,他们老俩口在家做笋外,还做茶叶、米酒、野菜、文子、糍粑、大米等,都是地道的绿色食品。由大女儿营销,在微商平台上卖,产供销一条龙,家里的收入一天比一天好。
不知不觉午餐时间到了,厅堂上摆了一桌“笋菜”为主的农家宴。看,肉片炒鲜笋片、猪肉烧笋块、肉炒笋干、炒笋衣,炒咸笋,炒小笋,以及山上采下的苦菜、野芹菜、苦槠糕,还有自养的鸡和刚刚打下的糍粑,饮料是他们自酿的米酒。都是土的,我们生活在城里的人从没有吃过这么地道的菜肴,于是个个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杀鸡打糍”是光泽农村待客的最高规格,他们家把我们当贵客来招待。回去的路上,同行的县电视台周汝忠总编辑打趣地说:“‘杀鸡打糍’是招待王老师,让我们也跟着沾光!”
确实,这是山里做笋人家保留了传统榨笋的制作技艺,保留了传统的民间文化,成为申报“非遗”保护的项目。同时也保留了他们热情、纯朴、真诚的待客之风,拿出了他们最好的东西,让我们为此而心生感动。说句心里话,我真得还想再来,重新感受一次他们这些山里人为人待客的真情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