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园里一场法律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许寿辉
       “一世为官两袖清,洗冤断案任平生”,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文怀沙老先生称是“一个永远不容忘记的中国人”,论其对国家、为百姓、于苍生的壮志伟业,形象理当是伟岸的,可是,案头上学长王宏甲的鸿篇巨著《宋慈大传》,其封面配图,为何偏偏选中一张宋慈侧身低头,佝偻着背的画像?一卷读罢头飞雪,难道是画中有“话”?瞧:宋慈没穿官服,穿普通衣衫,侧身低着头,而不是昂首向前,似乎是下班后的样子,身后的手里拿着一只笔,笔尖有一点红墨,也许,这正是这祯画像的点晴之处,反复思量,深感简约而不简单,唯美而传神!此刻,下了班的宋慈在思考什么?写《洗冤集录》吗?可为什么要用红笔?写书该用黑墨呀!想必,该是在斟酌判决问题吧!朱笔一落命攸关,“……唯恐率然而死者虚被涝漉,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宋慈语),所以,双手背在身后拿着的那只红笔有千斤重量,万钧责任,下了班依然这样低头沉思,生怕自己的错误而让犯人蒙冤,家人蒙难,司法蒙羞,文明蒙尘。人们常说,对待工作有“三种境界”:副业、职业,还是事业?态度决定高度,境界决定成就,人与人的差别不就在“八小时之外”吗?
 
 
开卷有益,且读且思,洗尽铅华,唯留我心。《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巨著,宋慈乃“世界法医学之父”,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是个法官?细嚼慢咽,深读方知,宋慈10岁起即师从“考亭高弟”吴雉(朱熹门下),跟随高徒杨方、黄榦、蔡渊蔡沉兄弟学习,饱读诗书,踌躇满志,高中进士,却因守孝返乡,直至四十一岁才从建阳出道入仕,其清修、稳健、刚毅、细致,其大器晚成,承载的恰恰是建阳“城外,山路逢人半负笈,书院林立;城内,儒门释户道相通,讲帷相望”,高光而酷烈的历史文化背景,天行健、地势坤,这种熏陶与滋养,是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子弟难以望其项背的。《洗冤集录》,单此书名,今天听起来也是振聋发聩的,纵观集录,虽以尸体检验程序、技巧、注意事项等为主线,但法医学上的“术”充其量只是“外壳”,其“内核”在“比附”与“断例”,实质就是一部实践淬炼的“经验总结”与办案的行动指南!如果能够燃烧自己,让百姓获得些许温暖,宋慈必然在所不惜,但是,独傲的干柴终究有限,需要的是火把间的传递,正如宋慈在《洗冤集录》自序中所言旨在“示我同寅”,更多的是写给从事司法的同僚们“参验互考”用的!一个个申冤、纠冤、避冤、防冤与平冤的故事,字里行间俨然已超越了法医学的价值,无不折射出洗冤泽物之“道”,亦无不展示出宋慈提刑之路的思想之智和行为之美,跃然纸上,力透纸背的分明是一个大慈大爱的法官形象,一盏法律人的心灯!
 
 
 
掩卷遐思,感慨万千,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阅读它,你的思辨力就在经历挑战,每一页从外部读到的惊险与神奇,都是在向内开发和建设你自己”。我在书屋来回渡步,提笔欲言,又感“丹青难写是精神”!窗外,秋雨如丝如絮,推窗掬雨,追寻宋慈的脚步,去沐浴一场穿越时空的“余秋雨”……或许,正当其时。
 
 
 
从老宅迈步,我走进了城东的宋慈广场,广场正前方屹立着一代宗师的生石雕像,其高1186厘米,是宋慈出生年份的象征,更是要让每一位拜谒者都仰而视之,此时此刻,一切喧嚣归于宁静,空气仿佛凝固,只感到是大师近在只尺在与我对话……我在木橙上久坐,秋雨淅淅沥沥打在脸上,心里却始终是暖暖的,起身,才发现裤子被粘住了,冥冥之中,或许是天人感应,大师知我不舍!感恩生命中的美丽邂逅,心灵相撞发出的那道光,照亮了同为故乡人,又是法律人的我。宋慈,号“自牧”,以号明志,意寓官至“提刑”,当时刻危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其一生是沧桑的、孤独的,宋慈后人今安在?为何他的家乡——建阳至今没有“宋氏祠堂”?宋慈墓葬所在地昌茂村的老人告诉我,是因为宋慈是做“判官”的,判人的生与死,难免得罪一方,为避余殃,其后代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同时,他又是高贵的、永恒的,宋慈的后代莫测无寻,宋慈的法律思想光辉,也偶有历史的“拐点”乃至“撕裂”,但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新时代法治中国前行路上,就有千万个追随者,与他同向奔跑。时代先锋、全国模范法官詹红荔,便是一个杰出代表!她的出生地将口村与昌荗村相距不足十里,这个典型,可以说是历史与现代的人物连线,地缘与地气连结的生动体现。因为,詹红荔的“三三九不”工作法及其“案结只是个逗号,事了也仅仅是个分号,人和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的理念,本质上就是宋慈“多方体会,参会归一”“避嫌戒忌,切勿扰民”“洗冤泽物,启迪教化”等司法精神的现代传承。无独有偶,我也与这位前辈乡贤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奇缘,宋慈,建阳童游里人,而我的出生地亦在童游里的一个美丽乡村——溪源。溪之源,水之韵,我的人生紧随着宋慈“四叨镍寄”(意为在多地任过司法官员)的脚步,从基层干起,一路兜转,最终到了省高级法院,干了五年的审监庭长,与宋慈一样专注于冤错案件的发现与纠正,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主持宣告了12起21人的案件无罪,回眸往事,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无不感怀宋慈精神的烛引力量,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而今,鬓霜还桑梓,每每节日接到当事人发来的问候短信,始终感到还缺点什么,此刻,伫立于此,宋慈那向着远方的如炬目光,我看到的是建阳县令刘克庄为其撰写“墓志铭”上的“慈字惠父”,四个遒劲大字,拔地参天,是一种评价,更是一种期待,期待有更多的父母官能像宋慈一样,慈于百姓,惠及黎民,为社会主持一切可能主持的正义!同时,他也是在告诉我:许晚生,你的人生上半场还留有遗憾,下半场也才刚刚开始!想想也是,官况阑珊,法尔如是,多少回,读到他在《洗冤集录序》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贤士大夫或有得见闻及亲所历涉出于此集之外者,切望片纸录赐,以广未备,慈拜禀”,我便汗颜无比!“极目生晚照,幽情眷兰芷”,一朝法律人,一生法律情,越加感到有一种责任在召唤,把宋慈灵魂的高山流水,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及其所思所想告诉更多的人,让公义、公理深深植入每一个司法者的心灵,重证据实、用法眼、依法度、铸法魂,让司法更具有力量!
 
 
祟阳溪畔再回首,《洗冤集录》焕新姿,带着嘱托,返回书屋,泡一杯“大红袍”,重读《宋慈大传》,顿觉神清气爽,思绪翩跹,执笔而书,砚石有所之,素纸留墨迹:《永远的丰碑一一宋慈园里一场法律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法安天下写春秋,行者无疆,我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