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发
 
清代曾任福建布政使的周亮工《闽小记》四卷中记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在闽、浙边界若干县的崇山峻岭中,上天掉落下300多条彩虹,深藏于绿水青山之间。从宋代起始,跨越千百年,依然美丽,依然实用。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而各朝代遗存的廊桥序列齐全、值得一睹芳容的地方,实属闽、浙两省七县结合部的福建政和县。
 
 
政和廊桥历史悠久,且款式多样,有木拱廊桥、木撑架廊桥、木伸臂廊桥、简支梁廊桥、石拱廊桥等,其中木拱廊桥最具工匠艺术、视觉效果和文化价值。
俯视廊桥,好似浮在水面的古厝,宁静而悠然,是过往行人温馨的歇脚地。远眺廊桥,它宛如长虹,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飘逸灵动;桥的两侧披着厚实杉木板,用于遮风挡雨,廊桥又像一位站在河面的蓑笠仙翁,凝视着邻里乡亲,护佑着南来北往的匆匆过客。仰望廊桥,只见百柱成一桥,在溪水倒映下,像一个个魔方,层层叠加,形态各异,让人惊叹。
炎炎夏日,桥上凉风习习,总有人惬意地躺在廊凳上,做着自己的美梦;放学的少年童心未泯,在桥上戏谑追逐;乡村青壮年则跨越廊桥,去寻找外面的世界;留守的老妪老翁,时常结伴聚集廊桥,或在神龛下祭祀,祈求全家平安,或是讲古论今,家长里短;若偶遇暴风雨,廊桥是绝好的避难所,给人一种家的安全感。
 
 
廊桥无论规模大小,以下五大标配总是不可或缺。
“楹联成趣”。许多廊桥柱子上或写或刻着美好的词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传承和传播。如坂头花桥的藏头联:“花间鸟语欢迎我,桥下泉流远送人。”
“桥庙结合”。多数廊桥建有藻井,设置神龛,供奉如来、弥勒、观音、关公、大禹或地域民间信仰人物,廊桥成为民俗文化和祭祀活动的场所。
“廊桥与宗亲文化结合”。农耕时代,修桥铺路是件功德无量的善举,村里名门望族引领,乡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造就了一座座永恒的廊桥。建桥人的姓名便录入族谱,流芳百世。
“廊桥构造与建筑艺术结合”。建桥过程十分考究,桥址必须选在村尾;“清河”则是开工的重要仪式,造桥缘首此时开腔,告知周边的万物生灵:“拦水筑埧造桥,惊扰了各位,希望让出通道,以方便施工,待到上梁之后,即可恢复原样”。这是先人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举;营造廊桥不用一颗铁钉,全为榫卯结构,屋顶飞檐走壁、楼、台、亭、阁风格迥异;风雨木披上有圆形、鸟形、葫芦形、蝙蝠形等镂空窗花,既能采光通风,又可欣赏桥外风景。
 
 
“廊桥促进人类互动”。它满足了溪河两岸人的需求,使乡民“往来利涉”;古廊桥多选在官道、要道上,既方便人们之间联络,又能无障碍地奔向远方;桥上举办的各种民俗活动,大大增进了人与人的交融;有的廊桥梁柱上,还画有各式彩绘,具有教化及辟邪功能。
政和廊桥,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人桥相亲。传承着古老而独特的廊桥文化,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其中洋后桥、后山桥、赤溪桥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一眼望去,洋后桥飞虹卧波在外屯乡外屯村旁,山、水、田、林、桥、民宿错落有致,好似一幅水墨丹青。两座石狮护卫桥头,桥面宽敞整洁,为清代道光三十年重建。细观此桥,它有五绝。
一汪碧水在这里转了个九十度的弯,廊桥横跨于此,在拐角处建桥,为一绝。廊桥一头连着生机盎然的盆地,另一头却倚靠绿树成荫的青山,两头不对称的廊桥并不多见,为二绝。桥拱跨度达33米,单孔跨度之大,在中国现存古廊桥中实属罕见,为三绝。桥中央设有神龛,供奉观音、真武殿大帝像,南桥台还有三圣尊王庙,供奉徐、惠、吕公等,一座桥供奉如此多的神明,为四绝。每年端午节,十里八乡的信男善女,成群结队来到洋后桥,进行祭祀、念经、投粽活动,拜诸神,诵经书,投粽子纪念屈原,“端午走桥”为五绝。
暮春时节的岭腰乡,艳阳高照,天蓝水碧,溪水欢跳,后山桥像一座古宅大院,耸立在溪水之上,造型雄伟,古朴典雅,其特点鲜明:始建于明朝,经过不同时代的数次修建,廊桥重现芳华。桥屋顶两头各有三个燕尾橼角翘着,尽显庄重。桥上横梁、方缘上有许多古字古画,作者是本地吴姓人士,足见此地曾经文风鼎盛。桥柱和封檐板涂刷赭红漆,万绿丛中一点红,廊桥在绿色大山的映衬下多姿多彩。
兴建后山桥,有两个神奇的传说:一是神鲤鱼相助。原先桥址选在上游,当乡民砍好造桥杉木放入溪河,湍急的水流将木头冲至廊桥现址,乡民无奈之际,忽见两尾神鲤鱼跃出水面,化作巨石牢牢截住杉木,先民诧异:莫非这是天意。再次勘察后,选择现址建桥成功,而幻化为巨石的神鲤魚,至今依旧沉于桥下,忠诚护卫着廊桥。二是仙人点化。建桥接近尾声,却始终不能合拢。此时,一位穿戴邋遢的老者途经此地,要求搭好木板让他走过,桥就能合拢。大伙心急,无人顾及,一位年长的工匠看着老者苦苦等候,便搭好木板,并搀扶老者说道:“老人家小心走,木板不牢固。”老者却回应:“千牢!万牢!”当他一通过,桥立马顺利合拢,老者却无影无踪。待乡民缓过神来,恍然大悟,原来是遇到神仙获得金言了。
山高林密苔滑,小桥流水人家,赤溪桥横跨在二五区澄源乡的上、下赤溪村之间,它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由政和知县蒋周楠捐俸倡建,建桥缘首为赤溪村的颜氏后裔,之后多次重修。
营造赤溪桥神秘而风趣。相传赤溪村外2公里有个鬼洞岩,人经过此地就会失踪。于是乡民请来风水先生,他说:赤溪是个好地方,原来虽有桥,但要选新址重建。为建好廊桥,乡民又先后请来两位风水先生,而俩人选的吉时均为卯时。一位说卯时有鸟叫为吉,另一位说卯时有公鸡叫为吉,赤溪人不知如何是好?然而等到那天卯时,南边传来了鸟鸣声,北边走来一支定亲队伍,他们挑在担上的公鸡也叫了,良辰吉时,顺利动工建桥,赤溪村民从此过上了安定日子。
政和木拱廊桥,与闽、浙边界遗存的廊桥同源同种,源头来自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桥梁史料》,认定营造虹桥技艺已经失传。峰回路转,七十年代末,专家发现了闽东北、浙西南的木拱廊桥,经考证为宋室南渡,工匠将技艺传到闽、浙山区。因此,中国桥梁界泰斗茅以升,在之后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以闽、浙木拱廊桥为例,证明了“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

朋友,如果您未能踏入《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水虹桥,那么,请来政和走桥吧!沉浸式体验北宋虹桥的遗风和神韵,快乐品尝朱熹文公宴与政和八大碗,用心感受福建凉都的清爽与热忱,一定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