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 竹
周银芳
千百年来,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能同以具有高洁之美称的梅兰菊三者并立,足见世人对竹的喜爱。
我的家乡坐落在大片竹林的山脚下,对竹子司空见惯了,总觉得竹子就是山中的普通植物,没有人们形容的那么完美。有一次,我和发小们在竹林里捉迷藏,不小心脚掌被刚露出土的断竹刺伤了,回家后又被父亲用篾片抽肿了臀部,几天都走不动。从那以后,每次见到竹子,虽然会想起竹子给幼时带来的快乐,但心里总是有些不舒服的感觉。
长大后,我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到古代有多少骚人墨客对竹子顶礼膜拜,诗者用最优美的词语吟之,乐者用最动听的歌声唱之,画者用最传神的描绘赞之,无不用真情表达对竹子的至爱至敬。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一文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朝画家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我常想,为何古代文人对竹子的喜爱是那么的纯情执着呢?于是便有心去观察了解研究从小到大既熟悉又陌生的竹子。从相关资料中得知,全世界有1000多种竹子,在我国就有500多种,因而我国被称为竹子的王国。以类型来分,竹子可分为丛生型、散生型和混生型;以颜色来分,竹子可分为绿色竹、紫色竹、黄色竹、白色竹、斑纹竹;以形状来分,竹子可分为圆竹,方竹,扁竹。竹子浑身是宝,上古社会竹子就是搭建窝棚房屋的好材料,现在仍有很多地方用竹子盖房建屋,颇受居家者的喜爱,旅游观光者更以能居住竹屋而身心愉悦。竹子不仅可制成竹筷、竹碗、竹席、竹筐、竹篓等多种家用品,还可制成受世人喜欢的多种工艺品。竹子还是包装、纺织、造纸等上等工业用途的材料。竹子做的竹筏可载游客行走溪河。最早的乐器是竹子做成的,也许音乐中第一声就是从竹叶上发出的。笛子、胡琴、箫都取自于竹子。竹子还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先秦到魏晋,因文化传播的需求催生了竹简,代替了龟甲和金石上的记录,竹子成为最原始的书籍,即使是现代出版的书籍很大部分也是用竹子造的纸张印刷形成的。竹子成就了餐饮业的辉煌,竹笋清甜可口,鲜笋、笋干都是美味佳肴,还有竹筒饭、竹筒酒都令人垂涎欲滴。从药典上还得知,一竹生多子,皆能入药。竹叶利尿通淋,竹菇清热化痰,竹衣治咳嗽,竹沥利祛痰,竹黄祛风除湿,竹菌治扁桃体炎。竹子不仅自成风景,还保护了大山的植被,并与树木花草共同勾画出美丽的风景线。一位居久深山的竹农忠告我说:“竹子不仅把一生的好处给予世人,还代代相传把通身的珍宝给予世人,却从未向世人索取一点好处,他们都是自生自长的奉献者。世人要懂得珍惜善待竹子啊。”看了资料中记载的竹子对人类的贡献,听了竹农的话,我深感竹子的伟大,过去对竹子的偏见显得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渺小,以往对竹子的不适感顿然消失,心中油然升起对竹子的敬佩之情。
在了解竹子的过程中我又想到,很多植物和竹子一样把自身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世人,为何自古以来诗人画家乐师多是赞美竹子却很少赞美其他植物?为寻求满意的答案,我专程来到了竹子研究院请教学者专家。
研究院位于云竹山中,我走到山脚下一看,整座山都长满了各式各样的竹子,几乎看不到其他植物。竹林像绿色的海洋,浮在竹林上的白云被狂风一吹像海浪一样翻滚。风力变小后,竹林又像是无数头戴绿色纱巾的少女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竹叶沙沙作响,好似天籁之音。风平浪静后,竹林又恢复了清幽静谧、翠绿欲滴,宛如仙境。研究院是用竹材建成的,与云竹山融为一体。
研究院的院长是一位近80的老者。他的父母都是在省城工作的大学老师,从他懂事起父母亲就教他要与竹为师,学习竹子的高尚品格。受家庭教育熏陶,院长对竹子的挚爱情有独钟,上大学报的是有关竹子的专业,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离省城几百公里深山老林的竹子研究院工作。他刚来时研究院成立不久,几位专家耐不住寂寞,没过几年都调走了,只剩下他和几位本地籍的工作人员。经过他们几十年的耕耘,竹林面积扩大了一倍,过去的竹林只有单一的毛竹,如今已有几十种竹子,单是奇竹就有许多种。研究人员由过去的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人。老院长的研究专著就有十几部,有的还成为大学教科书。多年来,他带出的研究人员一茬又一茬回到城里工作,不少人成为学科带头人。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都要调他委以重任,却被他婉言谢绝。退休后他本可回城安度晚年,但是他却执意留下,说是研究课题还未完成,还有几名实习生要他传帮帶。考虑到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文件也规定有重要贡献的正高级研究人员可适当延长工作时间,组织上决定继续让他担任院长,他向组织表示自己坚决要退休,只当名誉院长,除了退休金外不要一分钱的报酬。上级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批准了他的要求。
我来到研究院门前,此时山顶已云开雾散,兰天一片。只见老院长正向一批来访者介绍竹林的情况,他先是向大家介绍了研究院右侧的大片毛竹林,只见无数根毛竹直冲云霄,竹梢的翠绿与天空的蔚蓝浑然一体,仿佛是一幅天作而成、高挂在天空蓝绿相间的巨尺山水画,令人看了陶醉不已。接着他又向大家介绍生长在研究所左侧的奇竹。他如数家珍的指着这些奇竹说,这是丹青竹,其叶有黄、青、丹三色,相间而生。这是凝波竹,会开红花,像石榴。这是龟背竹,老叶深裂,脉间穿孔如龟背状。这是五色竹,从头到脚呈黄、蓝、白、绿、灰五种颜色。这是产米竹,每株竹子生长10至20个穗,每穗上大约有12粒米。这些竹子有的是移植来的,有的是自己培育的。
介绍完竹林的自然景观后,大家随同老院长走进研究院大厅,老院长向大家介绍了竹子的培育、生长、改良以及竹子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当得知我的来意后,他说,你提的问题也是我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借此机会,我向大家讲讲自己在这方面研究的心得。老院长说,世人特别是文人之所以对竹子的喜爱和敬重远超其他植物,其原因是竹子近乎完美。竹子不仅把浑身的珍宝奉献给了世人,给人以美食良居,助人以健康,最根本的是把高尚的竹子精神奉献给了世人,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格。换句话说,竹子自身是无私奉献者,也是渡人如何奉献的教化者,竹子自身完美,也教世人如何完美。汉字中书写植物的字只有“竹”像人,“竹”字头像一个人的帽子,“竹”字下面的两竖像身子挺拔的人行走于天地间,竹子就像一个完美的圣人。
竹子具有谦谦君子的形象。它们有清高又纯朴的气质、清丽又脱俗的风韵、清幽又雅致的意境、清新又自在的悠闲。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不恋世俗、不为尘世所扰、自清自净至善至美的形象。唐朝诗人刘禹锡作《庭竹》一诗赞美了竹子的高雅。“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意思是说,露水洗涤铅粉骨节,微风摇动青色的玉枝条,随风飘摇恰似君子,无论处在哪里都不会改变谦谦君子的气质。
竹子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格。竹子不仅风姿绰约,如仙如画,更是坚韧刚毅、不掘不挠的象征。竹子不择地而生,自始至终咬定所处的青山,立根石土;竹子的成长不惧风吹雨打,严寒日晒,坚定不移的节节向上,直入云霄。清朝诗人、画家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形象的描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
竹子具有坚守气节的情操。大多数竹子无论大小粗细、不同品种,从竹笋到竹梢浑身是结。竹子从破土而出到凌云处都是挺着竹身屹立于世,从不弯曲自己的腰杆,而保持竹竿不易折断,正是每个竹节起到了固身的作用。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咏竹》中写到“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正是竹子生来清瘦,直而有节,越老越刚,才使曾与嵩草蒺藜同受雨露滋润的竹子最终能与松柏相伴,挺立于冰霜严寒之中。竹子的气节还体现在扛得住各种诱惑,经得起困苦磨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保持绿之本色。有诗为证,“青竹挺拔傲霜雪,清廉高洁世所稀”。在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画家画技一般但画意独特,他画了一张友人的肖像,题名为“苦竹有节”送给友人,寓意友人虽穷苦出身,地位卑微,但有气节。友人以此画激励自身奋发上进,终成正果。这是一个以竹度人、以竹励志的生动事例。
竹子具有虚心低调的胸怀。竹子虽具有刚毅之性格、气节之美称,但却虚心低调。外直中空是竹子的形态特征,如果把竹子视为人,那么空心就可喻为虚心。正是通体空心,竹子才能把地里的营养迅速传送至全身,促使自身劲长,就像是修炼者把中脉打通了,全身就通了,就能焕发勃然生机。竹子从不与任何植物争地盘,随遇而安,也不与其他植物争鲜斗艳,而是以满竹的绿色衬托其他植物斑斓夺目的色彩。“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板桥写的这首诗表达了竹子只攒万叶不开花、不与百花争香艳、不惹蜂撩蝶的谦逊低调的境界,正是虚心低调,不与他物争名夺利,竹子才能降低自身的能量消耗,并能与他物在同生共长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能量。
竹子具有自强不息的伟力,竹子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无论是遇到风吹雨打,还是遭受冰雪侵袭,它都能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即使大片竹林被天灾人祸所毁,来年照样雨后春笋、新竹满山。竹子多是群居丛生,老少同堂,而且具有以老扶新的品德。“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郑板桥写的这首《新竹》生动地表述了老竹帮助新竹成长的境界。竹子正是具有顽强生长、抱团生长、以老扶新生长的特质,才能自强不息、生生不灭屹立于世间,让人敬仰。
老院长又精辟的说道,其他植物或许有竹子的某些优秀品质,但往往是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有的有傲骨但不谦逊;有的看似谦谦君子却少了阳刚之气;有的有奉献精神但缺乏奉献之力。竹子的完美不是各种优秀品质的拼凑,而是优秀品质的相融互补。竹子既有谦谦君子的形象,又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既有巍然挺立的气节,又有虚心低调的情操;既有甘于奉献的品德,又有自强不息的伟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也是世人特别是文人赞美竹子多于赞美其他植物的根本所在。
眼看老院长要做总结讲话时,突然有位学者提问道,世人都说竹子好,但也有人说竹子是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并没有老院长您说的那幺完美。老院长沉思了一下说,世间万物的完美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嘴尖皮厚腹中空只是竹子幼年时期的形态特征。未出土先有节,凌云处仍虚心是竹子的本质特征,竹子凭借全身的气节和满腹的虚心完成了从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竹笋到成年美竹的蜕变,竹子的完美不只是形态的完美,更是精神品质的完美。
听了老院长的话,再无一人质疑竹子的完美形象。老子是把水喻为道的第一人,老院长却是把竹子喻为圣人的第一人。老院长视竹子为圣人的见地,绝不只是研究竹子得出的结论,是他以竹为师、一生践行竹子精神和品格而道出的心声。老院长讲解完后带着几名实习生往后山去研究未完成的课题。在我眼里老院长虽离我们而去,却渐渐地化为一株完美的苍竹,与竹林为伍,与天地共存。
诗者画者乐者以竹为题材可望成大师,世人以竹为师可望成圣人。圣人似竹,竹似圣人,故以“圣竹”为题写下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