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苏 泉

安凯乡地处连江县东南部、黄岐半岛中心地带,全乡陆地面积约3100多公顷,海域面积4100多公顷,海岸线长达21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共1.74万人,含畲族796人,设有1个党总支和22个党支部,共636名党员。主要有海水养殖、船舶修造和绿色副食品三大产业。辖内沙澳湾海域曾获评国家级鲍鱼健康养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连江荣膺“鲍鱼之乡”的重要支撑点,年产量达1.7万吨,产值17亿元。曾获评市级文明乡镇、市级平安乡镇,培育出全国文明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森林村、省级综治中心+示范村等,涌现出海上党支部、海上综治中心等多领域典型。
 
中秋期间,福建省文化厅原厅长、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秋平与青年企业家蔡明慰问安凯学校贫困生。
 
近年来,安凯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精神,立足实际实施“红色领航”工程,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在添动力、强队伍、优服务、筑堡垒上下功夫,用好“1234工作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抓住主线 筑牢堡垒
全乡共有8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保存有飞红大王宫土地革命根据地遗址、北茭游击队成立地遗址等,流传着陈雄烈士、“二三”革命等红色故事。为此,乡党委抓住“党建引领”这条主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在保护、传承、发扬红色文化上下功夫,持续扩大“红色+”效应。
 
 
深挖家底,建设红色阵地。结合革命老区基点村实际,深挖红色历史,建成大王宫革命教育基地、北茭游击队成立地遗址公园、陈雄烈士纪念馆、“二三”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墙、红军公园、红军井等,进一步点亮红色印记,引导广大党员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着力打造在全县具有影响力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中秋期间,福建省文化厅原厅长、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秋平与青年企业家蔡明走访飞红村。
 
用活资源,丰富红色教育。把村史村志、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在飞红村设立“三大板块、四个基地”为依托的“红色大课堂”,组建讲解员队伍,采取“瞻仰史迹+缅怀先烈+现场教学”的互动体验模式,吸引党员干部组团打卡,推动各村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形成1条集红色教育、自然观光和特色产业为一体的红色研学路线,已被纳入县七条红色学习路线之一,每年迎接省市县多部门、团体开展党日、团日活动50余场,达3000多人次。
 
 
创新举措,打造坚强堡垒。为扩大“红色+”效应,将红色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成功推出安凯乡海上党支部特色党建品牌。通过“整编”50多名沙澳湾海域养殖生产的渔民党员,成立安凯乡拓海兴业党支部,依托“633”工作模式(“6”即:以党支部为轴心,统筹开展宣传教育、协调议事、安全生产、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抢险救助等6项工作。“3”即:党小组对渔船、人员网格化动态管理,确保信息收集“准确”、意见反馈“迅速”、联络沟通“畅通”,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3”即:发挥党员、示范船、示范渔排等带头作用,进一步开展示范引导、人员管理、稳控应急等工作),切实服务3000多名海上养殖群众,壮大产业规模,促进群众增产增收,汇聚出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育强队伍 提供支撑
健全完善乡、村两支干部队伍“选育管用”机制。以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加大在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创业能人中进行选拔的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实现“一肩挑”比例100%,村“两委”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开展新任村主干揭榜挂帅活动,压实工作目标及责任,为乡村振兴工作选拔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村干部队伍。印发《安凯乡“三比三看”一线量化考评方案(试行)》,督促和激励全乡干部讲担当、讲奉献,培育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县“两优一先”7名,推荐一线优秀干部6名,营造比学赶超争一流的生动局面。
 
 
 
 
打造品牌 增添动能
挑选致富产业有特点、人居环境有看点、整体工作有亮点的村列为乡村振兴试点村(飞红、同心、高塘),围绕“党建+”三个模式,集中力量打造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村,推行“多村联动、抱团发展”,按照“地域近、产业同”的原则,以强带弱,推进乡村振兴。
 
海上安凯
 
打造“党建+产业” 品牌。依托安凯山海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例如:在沿海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设立党员养殖示范区,解决群众生产困难,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山区村,开启“校村企三方共创”模式,设立党员实训基地,推动蜜蜂传统养殖、林药种植等向研学体验拓展;在企业,建立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创建党员模范车间,引导党员带头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发展形成以鲍鱼、海带、牡蛎为主的海洋经济;以铁皮石斛、三叶青、草珊瑚等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以蜂蜜养殖、甘薯、水蜜桃种植为主的休闲农业经济;以船舶修造为主的工业经济。坚持品牌培育塑造,创新推出“我要鲍鲍”——全国首创鲍鱼品牌IP,注册“同心鲍鲍”、“安海白”等商标;推动飞红蜂蜜入驻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取得“一品一码”追溯凭证,建成具有安凯特色和多重价值的产业体系。
 
 
打造“党建+环境提升”品牌。创新工作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作为村级党组织考核评议、村主干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将每周二、周四定为“清洁日”,纳入村规民约,建立“乡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班子领导分组行动,包村干部、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率先垂范,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积极参与”的工作模式,深入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暨村庄清洁“六清一改”行动,集中力量清理生活垃圾、海漂垃圾、污积水、废弃杂物、建筑材料、违章搭盖、乱堆乱放等,引领广大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实践者”,主动改变影响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共同建设水清河畅景美的乡村环境。
 
 
打造“党建+文旅融合”品牌。以“党建+渔(农)业+文创+红色研学”发展思路,实施村庄景观化培育工程,先后主动对接省内外专业设计团队,健全完成旅游公厕、旅游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同心鲍广场、“鲍美家的海时光”咖啡屋、虎头山栈道、观景平台等项目,推进海上商业综合体、沙滩修复工程等7个近期、3个远期环马祖澳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村集体参与”的发展模式,成立“我要鲍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专业人才,以鲍鱼文创IP为起点,数字化推进“养殖、加工、旅游、教育、健康生态、文化传承”六产融合发展;结合飞红—郭婆北茭游击队成立地遗址公园、安海“二三”革命纪念馆、红军公园等红色节点,倾力构建以红色教育为引领、山海特色体验游为两翼的的乡村研学旅游路线,打造全省一流的红色研学网红村镇。
 
 
织牢网格 创新治理
实施“组织覆盖”工程,建立乡党政领导包村整体推进、乡干部派驻指导、党支部抓具体落实、党小组联系户的四级网格责任体系,全乡划分42个红色网格(大网格15个、小网格27个),融入干群“鱼水情”、村民“邻里情”,汇聚辖区内离退休干部、老党员、复员退役军人等力量,组建42支网格队伍共212人,利用网格员“人熟、地熟、社情民意熟”的优势,加强入户走访、示范带动,夯实综治维稳,督促乡风文明,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形成党员教育管理在网格、党员引领群众参加社会治理在网格、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在网格的工作局面,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更加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有效地避免服务“盲区”和管理“真空”,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在美好家园建设方面,在陆上做好全员发动的“加法” ,创新将每周二、周四定为“清洁日”,下沉包片全体领导、包村干部、执法人员、村“两委”干部、村老人会成员以及党员志愿者等,号召群众共同参与,集中力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试点推广人居环境整治“五星评选”积分制,促使群众主动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改变影响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提升缴纳垃圾处理费的热情,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在海上做好清退整顿的“减法”, 下大力气完成禁养区98.415公顷海域清理整顿工作;推进海上养殖设施改造升级行动,完成塑胶鱼排替换1.2万口,塑胶浮球替换27.4万粒;实施近海退养,引导渔民由湾内向湾外水产养殖,开辟外海养殖新空间,让海面更净、产量更高、发展更持续,推动海洋环境大改善。

谈及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安凯乡党委书记汤国登信心满满,他说:“我们将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继续大力实施‘产业带动、美好家园、文明铸魂、网格治理、强基固本 ’五大工程,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出充满山海韵味的安凯乡村振兴之路,为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坚强北翼贡献安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