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   武评 

登云桥,位于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相传,远古这里并没有桥。阳泽、龙池两村的先民只能靠渡船摆渡来往。卜居龙池的郑氏先民为往来方便,就在这里架一座便桥,始称矮桥。后因便桥窄小,不便通行,家道日盛的郑氏家族又拆去便桥,架设一座既宽阔平坦,又能遮风避雨的厝桥。桥南北横跨南才溪,古为玉山、古田通南雅、南平的交通要道,也是来往商旅,劳作村民歇息、游览的好去处。
 
 
南宋史学家袁枢末及第时曾过此桥,并题诗赞誉: “玉龙倒悬挂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他中举后便把此桥改名登云桥。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乡里人又重建此桥,因地处登仙里,故又名登仙桥。重建后的登云桥,有整形方石砌就的桥墩4个,桥墩上游处呈鹰嘴状,以减少水的冲击力。墩上用优质粗原杉木层叠为梁。梁上铺木板,再用细沙、方砖砌成桥面,平坦而稳固。桥宽5米,全长60多米。桥上架设廊屋,青瓦盖顶。桥两边围半截栏杆,下置条凳。桥中央设神龛一个,供奉真武神像。其脚踏龟蛇,以示镇河妖水患乞风调雨顺之意。桥北端设一大神橱,橱内塑关公像,左立周仓,右立关平。神橱两旁有副对联,联写“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横批“肝胆相照”,以歌颂关公的侠肝义胆。1980年,古桥因破旧被拆除,继而代之的是座石拱桥。2002年,村民又集资,在石拱桥上建起廊屋。
 
 
登云桥大概算是最精致最有文化内涵的廊桥。桥头分别都有一个高高的楼台即可以在此品茗观景,又可以在此赋诗作画。桥边的挂板有几十副水墨画,题有解说文字,把建瓯小桥一带的名人雅士、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说个遍。
 
 
这些图文并茂的画,反映名人轶事的有:袁枢著书、村民捕虎、叶京、江文蔚、江礼殷等;反映名胜古迹的有:阳泽烈士陵园、江公祠、明清古民居;反映特产和民俗的有:八刀分米粉、岐山庙会等,可以说小桥镇的文化旅游景观节点与亮点都集中在这里,也可以说是小桥镇的十里文化旅游景观走廊的浓缩版或精华版。
 
 
这里撷取其中一、二,以飨读者。袁枢:南宋史学家。据《宋史》记载,袁枢,建安南才里人。南才里即今建瓯小桥镇阳泽村、南雅镇梅村一带。建安在宋代为建州驻地,是一个经济、文化都特别发达的千年古城,当时这一带藏书很多,时称“家藏诗书,户藏法律”,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而南才里、将相里(即今小桥、南雅一带),更是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历代曾出过不少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袁枢从小就特别聪慧颖悟,五岁入乡塾读书,到七八岁时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回,他在自家的屏风上题了一首小诗:“泰山一叶轻,沧浪一滴水;我观天地间,何啻犹一指。”其诗意联想奇特,口气不凡,出自只有七八岁的少儿之口,不禁让人惊奇。袁枢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唐宋以前史书只有编年、纪传两种体裁的格局,写出《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这种史书的记述手法,将历代治乱兴衰及其因果关系集中记述,让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后世的史学家有这样评说:“事非本末不明”。
 
 
明清古民居:阳泽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曾出土过商代青铜大铙、陶器、石锛、青铜牛等珍贵文物,村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据悉,村中现保存有不少明清建筑及蕴含丰厚的传统文化元素,荣获“福建省文化村”“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其中江氏古宅是阳泽村保存最完整的一幢古民居。江氏古宅建成于清光绪3年(1877年),占地约600平米,为石、砖、木结合的二层结构,距今已经143年了,但房屋大体保存完好,连细致入微的砖雕、木雕作品,依然栩栩如生,风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