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理工学院高质量发展纪实

文/ 林 兰
从1998年到2024年,从石狮长兴工业学校到闽南理工学院,从中等专科学校到高等专科学校,从高等专科学校到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民办本科大学之一,砥砺26载,记录着“闽南理工人”艰苦奋斗,矢志不移,在挑战中寻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的足迹。
 
全国政协委员、华景集团董事长、闽南理工学院董事长许景期
 
呕心沥血倾资办学
提起闽南理工,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其创办者——石狮华景集团董事长、闽南理工学院董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许景期先生。许景期1951年出生在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厝锦村的一个贫穷农户,为了帮助家庭维持生计,15岁的他离开了校园,当采石学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给他大展宏图的机遇,1978年,他从五金产品推销员做起,先后从事塑料工艺制品到皮革贸易、饮料、鞋业、房地产、机动车维修、农副产品,纵横商海十多年,他从采石匠到集团总裁,从一个农家子弟到优秀的企业家,商业上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然而,他始终有一个办学的梦想。1991年定居香港,他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富强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他决心倾其全力办学,报效祖国。为了办学,他东奔西走,寻找国内知名高校洽谈合作办学,他的办学精神得到了石狮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先后三届市委书记、市长曾多次与许先生到以光学信息为办学特色的长春理工大学考察、寻求合作。他的热情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对方,最后双方拟定合作办学方案。为了筹集办学资金,他毅然决定卖掉部分资产来解决资金问题,其中包括香港的房产、一座加油站和一块价格高涨的地皮,终于筹措了一千多万元的办学资金。1997年,华景集团(原兴达集团)与长春理工大学正式签定了包括培养人才、开展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等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协议,并于1998年正式成立民办石狮长兴工业学校,于2001年正式命名为泉州光电信息职业学院,开启了他倾资办学、报效国家之路。
 
 
泉州光电信息职业学院引进长春理工大学的优势专业——光电技术应用专业,该专业的设置填补了福建省高职专业设置的空白,已毕业七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新技术优秀人才,学院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7年10月20日,泉州光电信息职业学院接受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是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第一所获得优秀的学校。2007年12月20日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专升本考察,2008年4月9日教育部批准设置闽南理工学院(闽南理工学院的建设被列为福建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福建省第二所民办本科高校。
 
 
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以品牌和特色取胜,培育独具特色、颇具实力的品牌专业,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因此,打造品牌和特色,已成为高校的一种共识。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是民办高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能持续发展下去的核心资源,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从创办开始,许景期就十分重视品牌专业建设,积极培育、创建品牌专业,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品牌学科,以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办学初期,石狮华景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春理工大学针对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状况,通过研讨,引进长春理工大学的优势专业:光、机、电、算一体化专业,其中光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设置填补了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光电技术专业空白,为福建省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的光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有比较广阔的前景,符合21世纪亟需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兴国的强国之策。
 
 
后来,学校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设置和培育品牌专业。学校密切跟踪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局势,把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作为学校发展的切入点。根据福建省、泉州市产业发展格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形成了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组建智能制造、鞋服与创意设计、创新财务金融、绿色节能建筑等6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入群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90%以上。学校2018年设置了福建省高校唯一的阿拉伯语专业,该专业师生连续三年为省发改委对外活动、会议提供翻译服务,省发改委连续三年为学校专致感谢信。该专业毕业生服务于本省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外贸易行业企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为本省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以工科为主,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44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工学专业21个、理学专业1个、文学专业3个、经济学专业3个、管理学专业6个、艺术学专业5个、教育学专业5个,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入选省级一流学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闽南理工学院基于“晋江经验”的“1+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借鉴“高校—产业—政府—公民社会”互动的“四螺旋”理论,充分发挥民办高校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借助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办高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一是“竞赛育人”培养路径成效显著。自学校“1+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以来,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0项,省级350项,参与学生近万人。获得国家级奖项1451项,省部级奖项1884项,其中2023年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3项、铜奖2项,省赛金奖6项、铜奖3项,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22年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2项、铜奖4项,省赛金奖8项、银奖6项,铜奖3项,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2023年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6项。学生申请专利400多件,其中,学生第一作者的专利共授权近300件。二是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受众面广。受益对象包含了全校44个专业1万余名学生、500多名教师及相关专业对接的大型企业90余家,其中,90%学生受益于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大部分就业于合作的大型企业。学生“服务家乡”的就业情况相当可观,30%学生本市就业,区域规模以上企业的学生就业比例提升30%,平均签约薪酬较同类毕业生提高单月1000元以上,签约率提高到5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2%以上。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在“1+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培养专任创新创业教师42人,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500余次,受益师生约20000余人次。获得各级各类“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40余次。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师被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山东协和学院、福建信息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聘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同时被四川省、天津市、重庆市等邀请为地区“互联网+”大赛评委。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应用效果突出。一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富有成效。打造了一批集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于一体的实践基地。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1+X”制度试点专业1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7项、省学徒制项目1个,共建现代产业学院3个。获批国家科技部“众创空间”、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福建省科技厅“众创空间”称号,福建省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福建省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园地,建成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育人平台30余个,与华为共建了ICT学院,与FANUC、ABB、三菱等共建特色工作室35个。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得到政府部门、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双创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完整。校企共建课程98门,开发特色教材48部,获批省级课程资源29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特色教材课题2项、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金课1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20余人次;省级重大教改项目8项。其中,《来一堂边走边学的创业课》自2019年起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上线,现已开设7期课程,使用课程学校达到20多所,选课总人数超过3万人,累计课程访问量超过5万人次,被多所高校选为SPOC,并于2022年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21年作为唯一民办高校在福建省第七届“互联网+”大赛总结大会上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三是通过成果转化,孵化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带动了就业,推动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据统计,项目落地企业100余家,30余家获得融资,创造3000余个就业岗位,涵盖智能制造、软件研发、建筑设计、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其中,成规模成效益20多家,例如福建华璟星茶叶有限公司、泉州翌匠科技有限公司、泉州善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带领学生开发400多项知识产权,为晋江、石狮地区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项目孵化、企业孵化等直接带动就业人数3000多人。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基于“晋江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被省内外20余所院校所借鉴以及推广,其中包括厦门理工学院、南宁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潍坊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受益学生3万多人。教育部高教司给予高度肯定:“真心实意教创业、真刀真枪做项目、真金白银大投入”。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施永川评价:“闽南理工学院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教学成果同时被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等30余家知名媒体争先报道。

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兴校育人历经二十六载风雨洗礼,许景期坚守教育初心,犹如一位在教育道路上默默奉献的忠诚行者。他将继续带领闽南理工学院全体同仁,在这块充满热情与希望的教育土壤上,矢志不渝地耕耘播种,书写新时代闽南理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