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芳

阔别家乡数十年,村里的一切总是让人时常思念。每当端起饭碗,家乡的炊烟就浮现在眼前,乡恋和乡愁久久占据在心田。
炊烟是村民生活水平的体现。哪家的烟囱冒烟的次数多、冒的烟更浓更粗,哪家生活肯定过得更甘甜。从炊烟的味道中可以嗅出哪家在溜白菜、哪家在炸丸子、哪家在炖鸡汤、哪家在炒肉片。
炊烟是村民和睦相处的证见。村里哪家办喜事,各家各户都会带上几根木柴往这家人的灶膛里添,喻示添财,愿这家人的生活像火一样兴旺耀眼。如有一段时间看到某家炊烟少了,邻里乡亲就会估摸出这家人生活拮据了,不约而同地往这家送些柴米油盐。各家的炊烟也模仿着主人对邻里的善举,在习习和风的陪伴下,相互走家串户,欢欣开颜。
 
 
炊烟是村民心中的时间。早上炊烟升起,晨耕的丈夫就知妻子快要送早饭到田间;中午炊烟升起,就该歇活休闲;傍晚炊烟升起,再忙也得回家出现在亲人眼前。贪玩忘记回家的小孩,只要看到升起的炊烟,就会急忙往回跑,生怕回家迟了看到的是家长高高举起抽打自己臀部的笺片。
炊烟是村里亮丽的风景线。在无风无云的晴天,从上百根烟囱冒出的炊烟直冲云霄,仿佛是腾飞的使者冲向天庭炫耀着人间美食的惊艳。山风吹过时,炊烟随风飘去拥抱白云,在阳光照耀下,白云与炊烟变成了漫天的彩霞,用柔和的霞光抚摸着辛勤劳作的村民疲倦的双眼。当雨后的风和云携着炊烟在天空漂游时,太阳慷慨地将精华注入她们的身体,把赤橙黄绿青蓝紫、道道彩虹当空舞的美景,展现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的眼前。
 
 
进城上中学后,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已浓缩成对炊烟的眷恋。只因炊烟养育、陪伴、熏陶着我的幼年。我在回忆炊烟带来的美好时,心中总是期盼家乡各家各户的灶火越烧越旺、炊烟越来越浓、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甜。时不时也会担忧村里的炊烟稀少、村民生活下降、邻里关系疏远的现象出现。这种忧愁却在生活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年代碰到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村民家的锅是冷的灶是冰的,炊烟断断续续、稀少乏力、残喘苟延。
改革开放后,村里家家户户都分到山地、农田,村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高涨空前,越来越多的村民口袋变得有钱,更加讲究饮食起居,炊烟中飘出的香气千奇百味,令人欲滴垂涎。我参军提了干,回家探亲时,过上小康社会的村民家家升起了炊烟,轮流招待我这第一位参军提干的“乡贤”。吃着满座的鸡鸭鱼肉,喝着家乡香甜的米酒,看着父老乡亲通红的笑脸,我从内心感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已深入村民的心间,村民的生活已跟上了时代的变迁。酒足饭饱后,我在几位发小的陪同下,来到幼时经常玩耍的山间。发现大片的植被裸露出黄土,过去丛生的杂木已不见。一问才知道,农村生活好了,生火做饭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长年累月的烧柴砍伐了大量的杂木,破坏了大山的植被。听了发小的话,渐渐地在眷恋家乡炊烟的同时,对家乡山林保护的忧愁也挂满了我的脸。探亲回队后,我写了一封信给县领导,反映了农村烧柴损山的危害。村里的发小来信说县里高度重视我的建议,要求全县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组织人员到外省学习取经,大力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家乡已告别了烧柴做饭的时代,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煤气,等我下次回乡,美丽乡村的雏形就会出现在眼前。看了发小的来信,我露出了欣慰的笑脸。
 
 
我转业到省城工作,现已当了外公,外甥经常催我讲故事,我讲的最多的是家乡的炊烟。一次我带全家回乡观光,刚进村一座美丽乡村即刻展现在眼前,规划后重盖的新村别具一格,水泥村道干净整洁,小溪潺潺流过村边,过去村民家门前堆满的干柴已消失不见。远望青山,树木与绿竹相间,山花与野果并肩。近看田间,金黄的稻谷与火红的阳光交相辉映。忽见山中云雾缭绕、紫烟升腾,外甥问我这就是炊烟?我回答这是山中云雾,很像炊烟,外公的家乡已告别炊烟,城里的天然气已输送到乡间。外甥嘟着小嘴要去看真正的炊烟。一位发小说,现在农村用柴做饭的村庄已很少了,只有深山里还能找到,于是我们又往山里走了几公里才看到了炊烟。外甥说这炊烟也没有我说的那么美。我听了一愣却答不上来。细想一下,隔代人的经历不同、生活不同、感受自然不同,我幼时生活首先面对的是温饱问题,因而对炊烟有特殊的感情。外甥所处的新时代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这一代的美好追求早已胜过昨天。我眷恋家乡的炊烟,更赞美家乡告别炊烟的质变,也深深忧愁着还有少许冒着炊烟的乡村落后面貌仍未改变。

眷恋家乡的炊烟,是我不忘故乡养育之恩的初心不变;期盼农村告别炊烟建成美丽富饶的乡村,是我一介匹夫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