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品牌杂志社记者 武评
 
2019年7月一个傍晚,笔者和友人来到福州三坊七巷一家装饰古色古香、堆积着各种名普洱茶的老店,品茶之后感想连篇。国人爱喝茶,离不开茶,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因为茶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但是,中国的茶很多,你知道普洱茶吗?你喝过普洱茶吗?让我们了解一下普洱茶的故事吧!
 
 
普洱茶的历史与传承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上述到千年以前,早在唐代甚至是汉代的资料中就记载,当时在川贵滇一带的人们就已经在种植茶树,用茶叶作为饮料了,这种传统一直流传下来。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到了清朝末期,普洱茶成为一种皇家至尊饮品,曾被皇帝作为御赐奖赏给有功之臣,也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
普洱茶,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普茶。历史上普洱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位于当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在昔日繁荣鼎盛时期,经营茶叶的商人开设制茶的商号、茶庄遍及各个茶山,创造出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手工艺达到了顶峰,制作的普洱茶及其品牌留芳古今。在清代,普洱茶还是皇室冬天的专用茶。
 
 
现代普洱茶特指云南省版纳、思茅、昆明、下关等地,用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经精制整理或蒸压成型后长年贮存陈化获得的产品,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技术改革创新,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经增湿渥堆及后熟陈化制得的产品,具有干茶色泽褐红、条索肥壮重实、耐贮耐泡,茶汤红浓明亮、陈香显著、滋味浓醇回甘,叶底褐色柔软的特点。据科学研究表明,这种茶叶颇有健身的功效,所以在云贵川藏地区很多人都饮用普洱茶,茶叶成为云南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云南人不但种茶,制茶,而且买卖茶叶,于是就有了茶马古道,以及在茶马古道上发生过的故事。正是关于普洱茶的方方面面故事组成了普洱茶的文化。
普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普洱茶”自古以普洱府府名命名,云南作为普洱茶的故乡,这已经得到了公认。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普洱茶的原产地就在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市。其实普洱茶的真正的主要产地在云南的昌宁县以南,沿着澜沧江东西两岸的凤庆、临沧、双江、永德、勃海、思茅、景洪等县(区)),其中尤以西双版纳一带为最多。
 
 
普洱茶的国标与工艺
2008年12月1日,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正式实施,规定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普洱茶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耗时多年,涉及多项数据的采集分析。云南的普洱茶具有独特性,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需要从学科角度出发研究。为了制定科学的标准,专家团队针对市面上可见的云南省品牌茶企普洱茶产品进行数据采集,共采集了几千个样本,分析理化成分、安全性,重点关注表示产品质量的数据。在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后,经过微生物发酵工艺加工而成的被划分为生茶,而经过晒青、摆放工序的则是熟茶,学界把是否存在人工干预作为划分生茶和熟茶的标准。这与早期普洱茶界普遍认为普洱茶必须经过微生物发酵工艺的认识不一样。就茶多酚含量来说,生茶必须不小于28%,熟茶不超过15%,另外还要考虑农残、致病微生物等数据。
“生茶凭原料,熟茶凭工艺”,具体来说,生茶与熟茶的区别在于:
1、从外形来看,生茶的外形通常为青绿色或者墨绿色,略带有黄色或者红色;存储年限较久的会呈现褐色,如果是新茶颜色则偏绿。熟茶的外形通常为褐色、红褐色、棕色、黑色(为重度发酵),熟茶的条索较为琐碎,不完整,还会有渥堆味;
2、从茶的汤色来看,生茶的汤色青绿清亮,如果年限较长汤色为明黄色、橙黄色或者橙红色。熟茶的汤色红浓明亮,发酵程度轻呈栗红色,发酵程度重呈暗红色;
3、从口感来看,生茶的口感强烈,刺激性较强,略有苦涩之味,回甘生津很快。熟茶的口感醇厚,入口绵化,纯而润口,绵软回甘,没有苦涩之味;
4、从叶底来看,生茶的叶底通常为黄绿色或者褐色,条索非常完整。熟茶的叶底通常为棕褐色、叶底琐碎、完整度低。
普洱茶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为普洱茶市场的规范提供了有力依据。普洱茶国家标准让这个云南独有的茶类得到了原产地保护,其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权利受到保障,普洱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更清晰,其地域性、工艺性、营养价值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明确。
 
 
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
历史上,普洱茶远算不上高端茶类,普洱茶的粗枝大叶,粗犷的工艺和其它名茶的精工细料和细腻的加工工艺相形见拙,在传统上普洱茶也不是主流饮品,主要以边销和外销为主,在多数人印象里普洱茶是少数民族地区喝的茶,民族地区以牛羊肉为主,普洱茶可缓解牛羊肉之油腻,平衡饮食之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丰富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从低热量向高热量转变,鸡、鸭、鱼、肉已不在是富贵之家的专亨,这些食材已变成普通百姓日常之食,大众饮食结构从原来的营养摄取不足变为营养过剩,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已成了人们心头之患。人们发现“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红楼梦》里就有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普洱茶有很多功效,主要有降血脂、减肥、暖胃、益胃的作用,也有促进消化、醒酒解毒等功效。具体如下:
1、临床上普洱茶用于减肥降脂,长期服用普洱茶可以起到降低血脂、减轻体重、减肥的目的;
2、长期少量饮用普洱茶可以起到暖胃、助消化的功效,促进食物的吸收、消化,消除腹胀,促进食欲;
3、普洱茶有抗菌功效,临床上可辅助治疗痢疾、肠炎、咽喉炎等疾病;
4、普洱茶具有醒酒解毒的功效,对于酗酒、过量饮酒所导致的醉酒有醒酒的作用;
5、普洱茶有抗衰老、延年益寿、提神、改善记忆力的功效。
此外,生茶和熟茶的主要功效稍有不同。生茶:可以清理肠道,有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适合年轻人群 ,不过生茶的活性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普洱熟茶:降脂,降压,养胃,较适合中老年人群,熟茶可以降脂,降压,防治动脉硬化,预防便秘,利尿,养胃,养颜,减肥等较适合中老年人群及胃寒等人群。
普洱茶的好坏与甄别
近些年来,从68万的茶王到88万的冰岛老寨古树茶,云南的“天价”普洱茶总能成为茶友们饭后茶谈资。几乎,每年的天价茶都掀起了一波热议。那么,该如何选好的普洱茶呢?
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原因是其越陈越浓越香的特点,茶友追求老茶,实际上是追求更高品质的品饮体验。普洱茶和其他追求鲜爽的茶类不同,即使是优质普洱生茶,新茶阶段也涩感重、茶性寒,经过一段时间的陈放后,饼面颜色由绿转褐,香气、滋味、口感进一步提升,茶品综合表现更好,适口性更佳。因此更多的茶友苦苦追寻老茶,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老茶数量稀少,保存完好、茶品表现好的老茶更是稀少,且价格足以令人目瞪口呆。除了年份和产量,普洱茶等级也会对普洱茶本身的价格产生影响,不论生熟,普洱茶大致分为:正品、精品、上品、珍品、极品、孤品六个层级,所以它的价格也就有明显的不同。
选择普洱茶有四大要素:
1、看外观。在挑选普洱茶时要看先外观,看茶叶的条形是否完整,茶叶是老还是嫩,老叶会比较大,嫩叶则较细。如果茶饼的外观看不出明显的条形,那么可能就是次级品制作的;
2、看颜色。要仔细查看普洱茶茶叶的颜色是深还是浅,光泽度如何。正宗的普洱茶茶叶是猪肝色,如果是五年以上陈茶会有黑中泛红的颜色;
3、看汤色。在选购普洱茶时最好取少量茶叶泡茶,质量好的普洱茶泡出的茶汤是透明发亮的,茶汤上有类似油珠形状的膜。品质不佳的普洱茶泡出的茶汤则会发黑、发乌;
4、闻气味。选购普洱茶时还要闻一闻,质量好的普洱茶有一股清香味,陈茶则会有一种独特的陈味,是一种比较甘爽的味道。
普洱茶的泡法与品茗
茶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惠。泡茶,品茗,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其实也就是中国人文化的缩影。
普洱茶有她的独特风味,其在冲泡上当然有不一样的要求:
1、冲泡普洱茶选用大腹壶可避免茶汤过浓,建议材质宜选陶壶、紫沙壶;
2、冲泡时茶叶用量约5-10克,宜用95-100度开水冲泡,冲泡时间1-3分钟,观其汤色,类红酒时为佳,再久则变黑,不好,亦可依照个人喜好的浓淡来决定冲泡时间;
3、温润泡是冲泡普洱茶不可缺少的程序,温润泡可除去茶叶中的粉尘、唤醒茶叶“真味”,冲泡速度宜快;
4、品饮普洱茶须趁热闻香,举杯鼻前,即可感受陈味芳香扑鼻而来,高雅沁心之感悠然;
5、用心细品普洱,啜饮入口,始能得其真韵,感受茶汤穿透牙缝、沁渗齿龈,满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气爽,持久不散不渴,此为普洱之最佳感受“回韵”。
普洱茶文化是高原大山的文化,多样民族的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积淀的文化。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
     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这是一首明代佚名诗人作的题为《咏茗》的赞美普洱茶的诗歌。雾气密集的弥漫在千颗茶树的周围,当云雾散去后,长满树木的高山,密密麻麻的呈现在眼前。鲜茶的幽香之气飘到远处,味道浓郁浑厚的茶汤尽在这一杯之中。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普洱茶树生长的环境,普洱茶香、味的独有特点。
   
普洱茶的玩味性也是大众喜欢普洱茶的一个原因,普洱茶和葡萄酒很相似,可以收藏、讲年份,不同地域可呈现不同风味,老班的浓烈、易武的甜柔、景迈的花香……,构成了普洱茶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