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陈祖辉
 
每座城市都有独属于它自己的城市标记。位于屏山之巅的镇海楼,就是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有数百年历史的福州镇海楼,是江南三大镇海楼之一,其“角色”历经变化,从最初的城门楼样楼、航海定位标杆到后面的风水楼。
据考证,福州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附马都尉王恭跨山筑城,在山巅建楼意为其他诸城门楼的样楼,为城正北的标志,所以屏山也称样山。楼前右侧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筑此楼以寓北斗之水厌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在海。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为城正北的标志,并作为海船昏夜入城的标志,“样楼观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
 
 
明代建筑以木构为主,福州城内除了乌塔、白塔外,大多是紧贴地面扩展。而屏山顶的样楼向东极目远眺,可以看见闽江。
郑和下西洋后,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随即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传播地。当时到福州的海外船只,在开至鼓山脚下时,都可以看见镇海楼,因此其从建成之日起,便成为进出闽江口航船的重要标志。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航行标志物。
 
 
明清以来,镇海楼除了作为历史名楼,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屡毁屡建,不绝于世。根据现在能查到的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算起,其间大约600年的时间里,历经沧桑,大修建九次也毁了九次。查其原因,三次是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两次原因不明倒塌,可能是年久失修。民国时期,还先后作为孙中山纪念馆和林森纪念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台湾敌机多次轰炸福州,为防止敌机将镇海楼作为轰炸的参照物,最终在1970年将破旧不堪的镇海楼拆除。
2005年10月,“龙王”台风的肆虐,福州人民记忆犹新。强降水造成山洪暴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福州市区8平方公里受淹,最深达1.9米,36个居民小区停电,21条公交线路停运。全省三百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2.78亿元。灾后,有关部门再次提议,镇海楼应作为福州重要历史文物古迹予以重建。重建工程项目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经过三年的努力,2008年4月28日竣工,巍峨壮观的屏山镇海楼终于在2009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
 
 
重建的镇海楼比原来抬高了10米,登上这抬高的石阶,来到一楼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镶着一块长约三米、宽约一米五的双龙腾云驾雾的巨幅青石浮雕,栩栩如生,双龙矫健威武。浮雕下方,还刻有一对如意。
重建的镇海楼占地4200平方米,总高31.3米,宽43.5米。站上一楼,只见楼建气势雄伟,楼殿巨柱频立,楼边飞檐斗拱,楼中处处绘彩。高台四周围有雕刻细腻的石栏杆,遍饰祥云及莲花。凭栏俯瞰四周,眼前豁然开朗,福州城貌尽收眼底。
 
 
镇海楼在原样复制遗址旧貌的基础上加建了地宫。“地宫”二层设计了一个珍宝馆,馆室地面铺有青石板,墙上设有许多格子,每个格子里都陈列了福建特色的艺术品。“地宫”一层建成福州名城展示馆,将福州城市演变历史和建筑史浓缩其中。
镇海楼下左侧,设置了北斗七星缸卦阵,成北斗七星状排列,斗勺盛水,可伏火灾。相传平日缸内蓄积雨水,一旦缸里的水见底,就预示着缸所对应的城门附近要发生火灾,寄托了人们对提前防火的美好愿望。如今已无需它的预警,但匠人仍按遗址原貌复制,现已成为镇海楼一景,让它承载人们对吉祥平安的向往。
 
 
镇海楼是福州的“吉祥楼”,因为它保佑着福州城的安定。自从修建了镇海楼之后,每到台风季节,很多原本路径是直面登陆福州的台风,最后都是绕道而行。多个超强台风,没有对福州造成直接的威胁,福州都是安然无恙,于是便有了台风被这座楼“镇”住的说法,并在福州老百姓当中广泛流传。